当前位置:晋佑范文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9篇)调研报告汇编

时间:2023-12-13 18:00:11 来源:晋佑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9篇)调研报告汇编,供大家参考。

2023(9篇)调研报告汇编

“传城市文化之焰”发展成就观察团调研报告XX镇“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调研报告关于XX县、XX县、XX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城市污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研报告关于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助力XX县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关于完善村庄公共设施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传城市文化之焰”发展成就观察团调研报告

为响应奉节县“兴业兴城,青年先行”社会实践行动的号召,本观察团围绕“城市提档升级”这一主题,在奉节县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

XX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传城市文化之焰”发展成就观察团于2022年7月16至18日首先来到奉节县的XX街道,通过参观、宣讲、走访、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奉节县的历史文化,陶醉于XX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宣扬红色精神,进行反诈宣传,了解当地低山脐橙种植情况,并深入社区和群众,进行交流。观察团于7月19日-20日来到第二个实践地点XX街道,观察团主要以走访的方式,从群众口中了解XX街道及奉节的发展历史。此外,观察团还在新竹社区的活动中心进行了以“喜迎20D,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红色宣讲,获得了群众的热烈反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我们首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服务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用这一次宝贵且难得的机会,我们积极投入到这次实践活动中去,深入思考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现将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的调研成果作以下汇报:

一、实践地点——奉节县XX,XX街道现状

(一)XX、XX街道简介

XX街道地处县城核心区,依山傍水、临江而生,空气质量优良,功能配套完善,是往来商旅休闲流连、商住洽谈首选之地,被誉为“城市会客厅”。坐拥1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白马物流园,全县所有港口、码头、车站基本汇聚于此,是全县重要物流集散地。新世纪奉节商都、XX综合批发市场、不夜城、XX印象等商业综合体连片构成核心商圈,截止2022年4月,有存活个体户7627户、内资企业1454户、外资企业7户、大中型餐饮80户、小型餐饮270户、大药房49户、宾馆239家,是全县商贸新地标。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人民保险等15家金融保险机构以及移动、电信、天然气等通讯燃气机构“奉节总部”均在街道辖区,是全县重要的金融增长极。有人民医院、三峡卫校等卫生机构10所,有县委党校、永安中学等各类学校20所,医疗教育资源门类齐全、量足质优,形成了全县重要医教综合体。XX印象商业街区依山临水、古色古香,紧邻赤甲旅游码头渡口,极富开发价值和潜力,是倾力打造的新型都市旅游区。近年来,XX街道以“打造商旅之都、建设宜居之城”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聚力城市管理、突出招商引资,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XX街道于20XX年6月成立,地处奉节县东部,北纬31°,东经109°;东临白帝镇,西接XX街道,北接白帝、康乐镇,南临长江,距奉节新县城16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3.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9千米,总面积53.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平方千米,占98.6%;水域面积0.7平方千米,占1.2%。辖4个社区和5个村。辖区为北高南低地势,地处大巴山南部与县城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大巴山,境内最高峰海拔1200米,最低点海拔175米。境内山高谷深,陡坡多,平地少,海拔高度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街道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春秋季短。多年平均气温19.3℃,1月平均气温7.1℃,极端最低气温-2.6℃;7月平均气温37.2℃,极端最高气温42.6℃。平均气温年较差7.1℃,最大日较差23.2℃。生长期年平均278天,无霜期年平均256天,最长达287天,最短为2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39.1小时,年总辐射93.7千卡/平方厘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东拥梅溪河、西有草堂河,皆汇入长江。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等。由于辖区内山体较多,每逢夏秋雨季,易发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有滑坡、地质塌陷等;同时由于重庆气候原因,境内也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2.奉节县内设有高铁奉节站,于20XX年3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XX年12月6日主体结构封顶,于2022年6月20日投用。重庆北站到奉节站仅需两个小时,投入一个月,十分便捷的交通使得外地以及重庆主城区市民来到奉节旅游的人流量极具上涨。其中XX因靠近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夔州古城墙,夔州博物馆等景区而备受游客喜爱。奉节凭借自身过硬的环境与优质的景点,以及便捷的交通而把区县发展重点放在第三产业。

(二)XX、XX街道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与问题

1. XX街道

①处于区县中心,但交通却没有实现便利全覆盖。经过对街道居民的走访,居民反映县内有不少来自各个乡镇来打工的人,但是有些社区距离较远,不支持网约车,出租车也很难打到。

②人口众多,娱乐设施场所完善,但未形成完善的商业体系。XX街道拥有滨江国际商贸流通休闲娱乐街区和富力江城等三个商圈,有8万左右的流动人口,能够很好的带动商业发展。但3个商圈距离相近,且销售产品类似,容易产生非必要的竞争而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困难,因此,应当将各商圈建设为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的商业区,将其功能分化,专业化,让商业体系更加完善。

③ XX街道为县城的中心街道,整个县城的经济发动机,但缺少特色产业。街道办致力于建设商都,但这于全国各县城都无异,没有形成特色而吸引更多的人群,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改造。

2. XX街道

①经过对XX居民的走访以及实践期间见闻,我们发现,XX当地居民以小孩老人居多,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工作,劳动力存在一定的流失。

②通过在对XX街道的走访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XX街道精神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娱乐较为单一。

③XX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的是旅游业。据了解,XX在疫情还未爆发之前,游客众多,带动了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疫情当下,旅游业的发展普遍惨淡,这对于XX的经济发展无疑是当头一棒。过度依赖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其风险性过高,实体经济才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如何重新经济布局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施目的

鉴于奉节县XX和XX街道在城市提档升级中存在的现状,我们“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旨在达到以下目的:

1. 通过参观依斗门、夔州博物馆等当地著名景点,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奉节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促使成员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历史文化,更好地认识历史文化在城市提档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参观村史馆、采访负责人等一系列活动,了解XX街道的发展过程和现行情况,畅往其远景规划,凸显XX街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针对远景规划,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提高XX街道在新时代城市提档升级中的建设水平。

3. 通过走访、观察等方式,了解XX街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针对走访观察的结果,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力争发挥XX街道在推动奉节县城市提档升级的最大作用,走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发展道路。

4. 通过宣讲、红色表演等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喜迎20D,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主题,宣扬红色文化精神,增强社区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提高群众对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此外,通过反诈宣讲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群众防诈、反诈能力,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项目实施的意义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
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开展以“城市的提档升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是为了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此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有利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有利于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三、活动取得的成效评价

(一)发展成就观察团成员从历史开始,通过参观夔州博物馆、夔州古城墙、耀奎塔、瞿塘峡、白帝城等景点,逐步了解XX、XX、奉节。依于奉节县是一座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城,观察员成员进一步将重心聚焦到主要走访的XX街道。该街道集中利用历史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开发旅游景点,将旅游业打造成当地发展的核心产业,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游客流量,实现XX街道提档升级。此外,观察团为XX旅游景点拍摄剪辑了旅游宣传篇,获得一致好评。

(二)通过走访XX街道宝塔坪社区和袁梁社区,观察团成员参观了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例如儿童之家、舞蹈之家、青年之家等。此外,社区副主任还带领成员走进村史馆,领略社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在走访过程中,观察团成员采访了社区领导、普通工作人员及社区群众,不同角色的人员对社区整体评价具有高度一致性,如社区人员工作到位,官民亲和、互相信赖,居民生活安逸享乐等。除此之外,发展观察团还在社区举办捐赠仪式,为社区送去铅笔、水杯、彩笔、画纸等物资,社区领导和群众向团队表示诚挚的感谢,感受到了团队的热情和真心。

(三)观察团成员在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盬子鸡的同时,通过餐馆老板介绍,了解到盬子鸡的历史由来及其特殊的制作方法。老板希望观察团可以帮助宣传非遗美食盬子鸡,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团队也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了介绍和宣传。

(四)观察团成员通过知识宣讲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播放了团队成员邓显松提前录制的励志视频,并进行了反诈、红色、功勋人物学习等宣讲活动。为大家进行知识科普的同时,以成员邓显松的故事激励大家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奉献社会,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社区居民说到,观察团带去的宣讲极具实用价值,有助于增强反诈意识、了解功勋人物精神等。

(五)观察团成员通过文艺茶话会活动,为社区居民带去了丰富的文艺演出。红色情景剧、唱跳、独唱、合唱等形式多样的精彩表演给居民带去了欢乐。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他们肯定了观察团成员精彩的演出,观察团成员们展现出青年人积极热情的一面,让大家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

(六)观察团成员在社区陪伴小朋友们进行绘画、折纸等活动时了解到社区小朋友很少接触专业的艺术培养学习,但不乏有一些热爱绘画的孩子。在观察团成员的引导下,他们大胆画下心中所想。同时观察团成员鼓励大家不断尝试多样的文艺活动,积极培养兴趣爱好。最后,观察团给社区小朋友送去了水彩笔、画纸、铅笔、彩纸等多样手工用具,希望为小朋友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观察团队了解到XX、XX街道在城市提档升级中的现状或存在的问题,团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扩大旅游发展线路

依托当地所处地理环境的优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本地经济建设需要。旅游业建设,主要是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可依托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美食打造更有特点的宿食经营以吸引游客,比如诗文化、历史文化,特产水果、非遗美食。针对交通,XX街道坐拥夔州博物馆、5A景区白帝城·瞿塘峡,紧邻三峡之巅,应该发展更为便利的交通线路,致力将多个景点联通,便捷游客游览。

(二)加强对当地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

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大力宣传,好的宣传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奉节,向往奉节,从而来到奉节。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景点负责部门可以制作精良的旅游宣传片和纪录片等,并投放在社交网络平台以及各城市的高铁站、地铁站等地方;
并以景点为背景拍摄情景剧发在各大社交平台,吸引游客的旅游兴趣。旅游部门还应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丰富管理经验。

在做好生态资源保护的同时,做好旅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路线开发建设,加强对旅游服务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让旅游业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收致富。

(三)加强对年轻劳动力的引导,鼓励他们回到居住地建设家园

城市的提档升级离不开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具有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年轻人,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不仅让他们从思想上愿意回来建设家乡,还要使得他们有动力通过实践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

(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随着疫情的缓解和奉节高铁的开通使用,奉节县的人流量将会逐渐加大,而若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出租车、网约车少,在一些较远的街道,如XX街道,公共汽车较少且每一班车间隔时间较长,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又比较难,交通十分不便,这既影响旅客和居民的出行,又不利于城市的文化形象传播,也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建议增加城区到XX的交通线路,增进城区与XX的联系,便捷生活方式。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落实公交站牌设置,要把公交线路确定清楚,让外来游客也清楚线路状况。

供水供电建设: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XX街道电力不稳定,每下暴雨过后就会停电,炎炎夏日,停电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也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和体验,因此强化街道电路,增建发电设施极有必要。

(五)继续坚持“打造商旅之都、建设宜居之城”的目标

围绕商贸和服务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集群优势,打造品牌化的商贸圈。紧紧抓住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生态等综合优势,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生活垃圾分类化和无害化,助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以生态宜居的条件吸引居民在县城居住,创业。既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又能留住人口带动消费发展。

五、活动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实践意义

1. 增长见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奉节县“兴业兴城,青年先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中,观察团成员与街道工作人员同吃同行,着眼于奉节脐橙等特色产业、 白帝城·瞿塘峡5A景区等旅游资源、盬子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外结合”的诗歌财富等,深入XX街道、XX街道为城市提档升级探寻新方法、新路径。观察团成员在为奉节提档升级献才献智的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增强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剖析解决问题能力。

2. 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观察团成员此次走出象牙塔,主动与奉节县架起沟通的桥梁,对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XX街道、XX街道的实地走访,了解到了奉节县为打造当地旅游核心产业、社区未来规划等一系列“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为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所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正是在这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中,观察团成员走入基层、走进群众、走到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线,在这堂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上,正确了解国情,不断加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培养为人民服务意识,明确认识当代年轻人肩上所背负之责任。

(二)社会影响

1. 宣传奉节,为其核心产业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发展观察团从历史开始,收束于人文,为XX旅游景点拍摄剪辑了旅游宣传篇,为奉节独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宣传,扩大奉节历史人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间接推动奉节旅游产业发展,为之献出发展观察团成员的绵薄之力。

2. 热心公益,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调查团成员通过文艺茶话会、红色情景剧、科普宣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增强对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群众防诈、反诈能力;
积极培养社区青年兴趣爱好,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之帮助

3. 服务社会,为城市升级献策

观察团成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盬子鸡、夔州博物馆等人文资源为落脚点,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诸如发展旅游线路、加强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在热心社会服务的同时,不忘奉节提档升级这一初心。

XX镇“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调研报告

一、XX镇现状

XX镇位于谯城区最北部,东与谯城区颜集镇毗邻,西与古井镇相连 ,北部与XX省XX区和虞城县接壤,素有“鸡鸣闻两省,犬吠惊三县”之说。境内京九铁路、京港高铁、商合杭高速及省道252(芦苏路)平行纵贯南北,境内建有王楼三级火车站,是上海铁路局和郑州铁路局的重要交会道口。双李路(古井镇至颜集镇公路)、武柳路(杨庄村小武庄至古井镇105国道柳行)齐腰横跨东西,西侧紧傍105国道。人民政府驻地王楼村,南距离XX市区约13千米。XX镇国土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约70000亩。现共辖XX、王楼、焦楼、袁庄、杨庄、前毛、雷庄、徐庙8个村民委员会。20XX年底计生统计总人口44705人。20XX年财税收入实际完成7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

XX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特色产业有辣椒、蔬菜经济作物以及何首乌、白术、白芷等中药材。

XX镇工业基础薄弱,按照“工业疲软劳务补”的工作思路,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XX年在外务工劳动力约11000人,务工年收入约3.3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通瓶颈。受主次道路狭窄、京九铁路涵洞限高限宽影响,大型客货车辆(包括农用车)难以进出。二是缺乏经济发展项目支撑。全镇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经济处于空白状态,农业经济市场把握不清、发展乏力,三产发育不健全、流通性较差,未能形成特色。三是镇村财政收入匮乏。镇村均没有集体经济项目,收入以“土地财政”单一来源为主,上级转移支付为辅,社会事业发展无资金保障。四是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小。家庭小规模分散种植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市场,物资商品率和流通性较低等。

三、建议纳入谯城区“十四五”规划项目

(一)道路交通方面

1、252省道(原芦苏路)拓宽升级改造项目,并建设252省道终端杨大河大桥项目,向北同XX省XX市虞城县木兰镇主干道接通

2、县道X008(双李路)拓宽升级改造项目

3、县道武柳路拓宽升级改造项目

4、XX市区至XX镇杨庄村贾庄桥老亳虞路拓宽升级改造项目

项目建设的意义:第一,改善运输条件,促进农村生产发展。道路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第二,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生活富裕。道路建成后,人们可以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能够促进村容整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 环境。第四,打破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有着优势资源却过苦日子,无法提高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

(二)XX高铁站配套建设方面

1、督促XX市谯城区Y012武柳路XX集段下穿京港高铁、京九铁路立交工程项目尽快实施,并提供全方位服务工作。

2、规划XX高铁站连接市区及周边区域快速通道项目。

(三)水利方面

1、武家河清淤治理项目

项目背景:武家河历史悠远,据说是武则天南游时赐名,是涡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XX省XX市,自谯城区XX镇杨庄村小武庄流入安徽省境内,流经XX、颜集、五马、沙土、涡阳县等区域,具有泄洪、排涝、灌溉等多项功能,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增加,住户随意向河内倾倒垃圾废渣,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也直接排入武家河,使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枯水期河道淤塞,极大地破坏了沿河的生态环境,并对下游造成不良影响。

沿岸土地及岸线的利用亦不尽合理,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住宅紧贴河岸线而建,甚至侵蚀河道;
过量违章建筑失控建设;
绿化和交通道路用地匮乏。种种弊端导致整个沿河两岸景观残旧不堪,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极不协调。

此外,上游XX省境内武家河已经进行了全面整治,我区域武家河综合整治亦刻不容缓。

2、杨大河蓄水涵闸项目

项目提出的背景:皖北地区属于贫水地区,XX市谯城区北部乡镇更是高度贫水区,建设杨大河涵闸意义重大。一是涵养地下水,为XX市区提供更为丰富的饮用水资源;
二是确保谯城北部XX、颜集、华佗、五马等区域20余万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三是充分利用水资源,防止上游水资源自然流失;
四是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改善。

(四)文化提升方面

围绕皖北烈士陵园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XX集红色文化品味,打造红韵XX特色小镇建设项目

项目提出的背景:XX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流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众弟子游学,路过XX时口渴难耐,就让弟子寻水解渴,但却被勇敢智慧的XX人民提出的问题难住了,未讨到水喝,所以民间人们又称XX集为大奈集,XX现存的那口水井叫奈孔井,至今水井还静静地潜伏在XX集的一隅,等待着后人揭开历史的见证。根据此文化流传,XX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XX的文化精髓,这是XX的文化之根,此根坚如磐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繁衍至今。

建党以来XX就是我们党早期活动之地,XX是红色革命老区,抗战时期芦家庙战役的胜利,是彭雪枫将军率领的新四军进入皖北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在皖北人民心目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阻断了日本侵略者向XX的进犯,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的威望,提振了皖北人民特别是XX人民拥护共产党和新四军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情。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芦家庙、杨庄、徐庙、雷庄、袁庄、界沟一带广泛开展党的活动,在XX人民的支持下开创了涡北游击区等基层党组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条半枪闹革命的历史在XX大地广为流传。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紧扣革命老区红韵XX精神不放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可以肯定的说全镇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是经得起考验的坚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是值得广大人民信赖和依靠的坚强战斗集体。

因此,无论从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英雄的XX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充分发挥了XX人民的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实践精神和开放精神。XX这片红色土地也无愧为皖北革命历史老区。“红韵XX”精神就此形成,并必将薪火永传。

如今为缅怀革命先烈,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依托老区历史优势,2017年新建皖北烈士陵园,占地208亩,总投资7320万元,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并决心把XX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示范基地。XX镇围绕 “发扬老区传统、推进科学发展、争创红韵XX”主题,用大动作、大手笔“写好”发展大文章,奋力谱写老区发展新篇章。

(五)其他方面

1、在XX镇王楼建设现代化皖北新型农副产品(包括蔬菜、瓜果)购销平台项目

项目提出的背景:XX农副产品一直存在外销渠道不畅的现实,特别是20XX年以来,受疫情影响,XX农副产品出现价格低廉且滞销的现象。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与市场现实需求脱节,种植产品变化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二是产品种植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品质低下,卖相不佳。三是种植户对经济发达区域大众消费需求习惯和文化底蕴了解甚少,产品缺少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四是产品无包装或包装简陋、不精致,不便于运输和托运。五是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大多知名经销商不知XX产品集散区域位于何处。六是产品产地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且较为分散,不便于外销集中收购。七是产品初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较低,特别是鲜果类储藏期短,外销运输困难。八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政府引导参与度较弱,政策扶植力度不够,技术培训不到位等。

总而言之,XX农副产品处于自生自灭、盲目发展、无序经营状态,放任小产品完全参与经济大市场竞争。产品销路和价格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动能和品牌价值。

为改变现状,我们要站位全国市场及国际市场,认清农副产品未来发展的势头,对接“长三角”,积极打造品牌生产基地,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升自主抗风险能力,特提出在XX镇建设皖北新型农副产品(包括蔬菜、瓜果)购销平台项目。

新型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推广发展势在必行,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农批市场规范化建设已成为一项关系产品安全全局性、源头性、关键性的基础工程。未来我国必将大力推动集中化、规范化、规模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农产品溯源和产品安全检测等一条龙服务的新型农批市场将成为主流。必须通过实现产业整合及产品升级,打造全方位、全体系、全物流的农产品交易基地,充分满足现代农商发展需求。

2、建设新型现代化农业种植示范园项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也出现大批量的新型农业经济体,即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当前XX镇袁庄村已拥有占地500余亩100余棚哈蜜瓜、冬枣、火龙果、桃等示范点(拟扩大到6000亩),充分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提升规模档次,提高产出率势在必行,掌握新模式、新方法,增产增收将有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行业,面对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新浪潮,如何在这波浪潮里抓住机遇,做出特色,种植模式和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很多转行到农业领域的新农人要去学习和关注的。

3、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结合中石化XX石油筹备库建设,筹划开通依托王楼火车站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中石化XX石油储备库项目,紧邻京九线王楼火车站西侧,征地100多亩,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预算总投资1.5亿元,储存总量6万立方米,该项目作为XX市一个能源集散地和成品油输出地,对于进一步壮大XX工业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该项目还将建设危险品专用火车支线。

关于XX县、XX县、XX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XX县、XX区把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作为落实市委关于城市提质、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的突破口,坚持全域统筹、供排一体、市场运作,初步探索了符合县域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路径。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XX县主要做法

XX县立足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按照“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全县367个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20XX年启动25个村试点工作,已完工10个,其余15个今年10月底完工;
2022年启动144个村,目前已开工89个。169个村全部建成后,可惠及群众10.2万户、45.2万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一是坚持统筹供排水。坚持供水、排水相结合,推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管网及入户设施相配套,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带动农村人居环境同步提升。坚持一个主体建设运营,成立县属国有企业同源水务公司,统筹推动县域内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规划、融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坚持“供、排、改”同步建设,按照“三同步、五统一”原则,同步提升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供水管网工程和污水管网工程,同步改造末端管网带动改厨改厕,推动管网设计、培训、采购、施工、标准“五统一”,实现“供、排、改”一体提升。今年启动建设的144个村已铺设供水管网372.3公里、污水管网434.6公里,带动改厨改厕2.8万户,重点区域供排水管道互联互通成网加快推进。坚持集中供水和污水集中处理,按照“能集中就集中、能合并就合并”的原则,通过管网延伸、联网合并等方式补齐集中供水设施短板,尽可能扩大集中供水范围和规模;
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通过管网截污、分区收集等方式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综合考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统筹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明确住建部门牵头,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参与,编制全县域供排水一体化整体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张图”;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根据水源和地理条件,合理划分供水分区,设计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网络“一张网”;
以县域为单位,将城乡供排水建设管理统一交给同源水务公司,推动城乡建管“一体化”。坚持分步实施,以重点企业所在村庄、镇区及周边村庄、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村庄为重点,确定25个试点村和144个先行建设村,分批分类、以点带面、串点连线,科学有序推进全域供排水一体化建设。

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将城乡供排水体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交给同源水务公司,公司以政府注入的各类资产为资本金,通过项目融资增强投融资能力,为项目建设筹集资金;
项目建成后,采取市场化运营,以经营性收入保障项目正常运转、实现自我平衡;
政府注入资本金后不需再多花钱,就能建成供排水设施,群众能够享受到低价高质的供排水服务,实现企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的共赢。整合资源搭建运营平台,将原XX县万泉自来水厂和XX财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资产打包给同源水务公司,通过签订《公共事业特许经营合同》,授予同源水务公司全县域供水特许经营权,筹措7500万元作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形成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的国有平台公司。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同源水务公司通过包装项目申请农发行政策性贷款6.8亿元,XX县通过发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中心镇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专项债筹资2.2亿元,解决了供排水建设运营和企业发展资金难题。市场化运营实现常态长效,建立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税一并收取的收费机制,由同源水务公司按照3.1元/吨的标准统一收取水费(包括自来水1.9元/吨、污水处理费0.85元/吨、水资源税0.35元/吨),以水费和其他资产经营收入为资金来源,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实现收支平衡和供排水体系常态长效运行。

四是坚持发动群众力量。在春节前以视频形式召开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万人大会,发放《告全县父老乡亲书》,全面动员群众参与。明确同源水务公司负责建设主管网、镇村群众负责管网入户和改厕,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组织乡贤讨论工程规划设计,成立义务监督队伍监督工程质量,充分集中群众智慧、提高群众参与度。开展“六清”、治理“六乱”集中攻坚月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拆违建、清门面、美宅院,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XX县主要做法

20XX年以来,XX县立足生态县发展定位,坚持统筹城乡、分批分类推进,探索“政府筹资、企业建设、委托经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发展模式,先行完成人口集中、供排水厂及管网基础较好的县城及周边共5个乡镇供排水一体化建设,适时铺开剩余10个乡镇建设。目前,全县共建设供水工程1252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517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2%;
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4座,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4%。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主体建设运营。从推动城乡供排水建设之初,就由县自来水公司统一推动,通过在乡镇统一建设自来水分厂、污水处理厂(站)等方式,保持一个主体经营发展,通过水费、纯净水制售等经营性收入,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二是较早运用政策性金融融资。在将供排水资产统一交由县自来水公司运营的基础上,20XX年由县平台公司担保申请农发行贷款3亿元,20XX年发行专项债9500万元,用于第一批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管网建设;
2022年申请农发行贷款7亿元,发行专项债6.7亿元,用于剩余10个乡镇的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三是以旅游业发展驱动供排水建设。将旅游业发展与城乡供排水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旅游公厕、农家乐、民宿等建设需要倒逼城乡供排水设施建设提速提质,全县旅游公厕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旅游公厕建设带动城乡供排水网络完善、供排水网络完善助推旅游品质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XX区主要做法     

XX区为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用水瓶颈,较早启动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从20XX年开始,逐步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形成了党委主导、部门主抓、市场主建、镇村主责、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全区共建设水厂13座,日供水能力达16.5万吨,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
建设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能力14.6万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实现水厂、污水处理厂镇区全覆盖。XX区在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水的基础上,把污水治理作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切入点,着力补齐污水治理短板。在组建XX水务集团整合全区所有涉水业务的基础上,明确由XX水务集团下属的汇兴水务公司统一负责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市率先编制全域城乡污水治理规划,出台《XX区农村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高标准、系统化推进全区污水治理。二是坚持全域推进。着力构建覆盖全区域的“一网一线一单元”污水治理格局,织好中心镇区“一张网”,将中心镇区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统一截污纳管,实现达标排放、循环利用;
串好重点村庄“一条线”,将各镇地势平坦、人口集中、相邻相近的重点村庄“串点成线”,生活污水接入处理站点,实现闭环处理、达标排放;
建好偏远村落“一单元”,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位置偏远的村落,以一户或多户为单位,建设规模不等的三格化粪单元,对生活污水就地处理。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特别是坚持以人口定规模、以水量定管网、以水质定工艺的农村污水治理“三定三分类”施工标准,根据各村的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污水水质和排放方式等情况确定污水处理厂规模、管径、污水处理工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设。四是坚持以建促改。以污水管网建设带动改厕改厨改浴、“一宅变四园”(将农宅周边闲置土地打造为花园菜园果园游园)、垃圾治理等活动开展,改造农房近100万平方、打造“四园”476个、建成25个垃圾分类治理试点村。

二、经验启示XX、XX、XX3个县区在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中,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一)供排水建设要坚持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供排水体系建设跨城乡、跨部门,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部门分治等障碍是关键。3个县区坚持由一个市场主体推进供排水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避免了牵头单位多、建设部门杂、建管成本高,促进了资源整合,为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降本增效创造了条件;
坚持供排同步建设,避免了标准不统一、反复开挖、资源浪费,促进了管网衔接配套、供排一体;
坚持城乡统筹,避免了城乡分割、扩大差距,促进了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排水服务。3个县区的探索实践证明,推进供排水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资源要素、统筹城乡,一盘棋、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城乡供排水体系,补齐城乡供排水设施和建管运营能力短板。

(二)供排水建设要强化运营思维。城乡供排水体系建设运营投入大、周期长,资金是最大的瓶颈。3个县区转变思想观念,实行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通过建好运营平台、用好政策性金融等手段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通过一体规划、同步施工、分类推进等手段解决了“项目怎么建”的问题;
通过健全费用收缴制度、多渠道拓展收入来源,实现企业收支平衡、常态长效运转,解决了“企业怎么转”的问题。3个县区的探索实践证明,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只有强化市场观念、运营思维,才能建得好、用得起、管到位、可持续。

(三)供排水建设要注重群众参与。城乡供排水体系建设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群众支持、参与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3个县区在推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中,既注重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国企主体作用,也注重发动群众力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有效凝聚共识、化解阻力、消除矛盾,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3个县区的探索实践证明,干好供排水建设等民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让广大群众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

(四)供排水建设要以点带面发挥综合效应。供排水建设是与城乡建设发展各项工作紧密联系的基础工程。3个县区紧紧扭住城乡供排水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通过供排水建设带动改厨改厕、垃圾治理、村庄整治、“达标村”创建等工作,以“小切口”做活乡村建设“大文章”,通过夯实供排水“里子”撑起美丽乡村的“面子”,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3个县区的探索实践证明,乡村建设要找准突破口、抓到关键处,既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又以点带面带动各项工作,达到“落一子而活全局”的效果。

三、分析思考XX、XX、XX3个县区积极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探索了符合县域实际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但在后续推进过程中,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提升。

(一)供排水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3个县区在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运营上还存在资源整合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同步现象,资源整合力度和统筹建设水平仍需提高。一是建设运营主体尚未完全统一。XX县供排水经营主体尚未实现一体化,目前同源水务公司仅取得了供水服务特许经营权,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仍由4家民营企业拥有。XX县排水经营主体尚未实现一体化,除县城及周边共5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由县自来水公司运营外,其余1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仍由各乡镇负责。二是新旧工程衔接不到位。3个县区均存在部分新建管网与前期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厕所革命”建设的管网不兼容的情况,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三是现有集中供水方式仍需提升。受地形、水源等条件限制,仍有大量已实现集中供水的村庄采取的是小规模集中供水方式。比如,XX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虽然达到了94%,但仍有半数村庄采用“深水井+水塔”的单村供水方式,改造提升任务较重。

(二)城乡一体化统筹力度不足。3个县区还存在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规划覆盖不全面、城镇建管模式到农村“水土不服”等问题,在统筹城乡的力度上仍需提升。一是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尚未完成。目前3个县区总体规划均未出台,现有方案不够细化,特别是对一些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地形复杂、基础配套差的边缘村庄未作出具体安排。二是建管模式有待优化。目前的建管模式以城镇供排水建管模式为模板,在供排水站点布局、水源建设、制水工艺、管网设计、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施工方式、管护机制等方面,还有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的情况。

(三)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3个县区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上还存在行政思维,在市场化运作上还有待完善提升。一是运营平台建设市场化手段运用不足。3个县区均采取资产移交、无偿划转的方式组建国有运营平台,在资产市场化评估作价作为资本金注入平台公司,通过混改引入新的资本,运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再融资等方面尚无探索。二是管网建设企业主导地位不突出。3个县区供排水管网建设采取“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建设主体”的行政主导模式,即由县区长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以县住建部门为主体组成工作专班负责推进落实,由住建部门和自来水公司等建设主体负责具体实施,企业在管网规划建设中多数处于从属执行地位,缺乏主导权。三是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待完善。虽然XX县、XX区都建立了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税一并收取的收费机制,但XX县尚未开始执行;
XX区目前只收取城市区和镇区污水处理费,已经实现生活污水入厂处理的48个村的污水处理费尚未开始征收,由企业负担。XX县水费、水资源税、污水处理费分别由县自来水厂、税务局、住建局3家单位收取,不利于整体运营。在拓展多元业务、延长产业链方面,3个县区的供排水企业均缺乏系统长远的谋划,目前仅有制售纯净水、售卖中水等零星业务,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增加盈利性收入弥补运营成本方面,仍需持续加力。

四、工作建议从全市看,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推进仍需深入。

市级层面推进机制还需完善,目前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分别由乡村运营和集镇建设两个专班推进,统筹协调、调度督导等机制还需理顺。各县区工作进度、质量还不平衡,进展较快的已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资金拨付及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进展缓慢的尚未制定工作方案;
工作中还存在研究部署、跟进落实不够深入的情况,有的以工作方案代替建设规划,有的政策性资金申报后跟踪对接不积极,目前各县区申报率为76.2%、到位率仅为23.8%;
有的县区在加强宣传动员、提升群众参与度上力度不足、方式方法不多,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有偿用水、按价付费、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仍需提高。XX、XX、XX3个县区的经验做法对加快推进全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各地可结合实际复制推广,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更多有效提升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运营市场化水平的好做法,带动城乡更多公共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提质提效,助力城市提质、乡村振兴。

(一)全面推进供排水一体化。推广XX、XX、XX3个县区围绕提高农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统一建设主体、同步推进供排水工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加快推动全市供排水一体化进程。要坚持由同一市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供排水建设管理运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供排水服务能力和效率。要坚持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同步提升、供排水管网工程同步建设、改厨改厕同步实施,加快建立一体化的供排水网络,提高供排水服务质量,带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

(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广XX、XX、XX3个县区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的经验做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供排水结构。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编制总体规划、优化管网设计、完善建管机制等工作,做到城乡供排水规划“一张图”、供排“一张网”、建管“一体化”。要坚持全域统筹、分级分类,精准划定村庄类别,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探索更多适应农村的供水、排污、施工、管护模式,加快提升供排水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推广XX、XX、XX3个县区组建统一运营平台、创新投融资模式、开展市场化运营等经验做法,着力推进供排水服务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要完善国有运营平台建设机制,深化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充分运用增资、混改、再融资等市场化手段,补充资本金、扩大现金流,形成稳定的注资增资机制,助推企业做大做强。要完善投融资机制,探索以供排水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为担保进行融资,推广PPP模式等方式,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探索长效运营机制,建立完善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税一并收取的收费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以盈利性项目补贴公用事业,形成以市场化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收支平衡机制,保障供排水服务常态长效运营、稳定高质量供给。

(四)有效带动乡村建设。推广XX、XX、XX3个县区供排水与改厕、垃圾治理等工作相结合,有效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更多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一体化建设运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开展乡村运营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要以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为契机,将户厕改造、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乡村建设工作通盘考虑,加快完善提升相关规划,谋划实施更多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的项目建设运营与自平衡机制,不断提高乡村建设运营水平 。

关于城市污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污水收集和处理情况。据统计资料,20XX年我县枞阳镇常住人口为10.98万人,20XX年1-12月进水COD平均浓度为134mg/L,1—12月污水处理量为594.9388万吨,平均每天处理污水量为16300吨,城市污水收集率96.74%,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节能低碳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目前,我县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设计日处理规模为1.5万吨/日。枞阳县城亚同污水处理厂20XX年1月-2022年4月运行期间实际进水水量一般在1.2-1.7万吨/日,污水量波动较大。20XX 年01月-2022年4月期间,平均日实际进水量约为1.6万吨/日,已经满负荷运行。随着县城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桥港园、新楼园、连城园、临江产业园及枞阳镇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情况。目前,我县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提升泵站有东湖路、小桥圩、望龙湖、月儿湖等9座;
在建的3座(2座为枞阳县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中望龙湖治理项目建设内容,1座为经开区桥港园区配套建设)。连城工业园区与桥港园区污水提升泵站由经开区负责运维,其余由枞阳县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运维。12座泵站中东湖路污水提升泵站和小桥圩污水提升泵站是城区主要泵站,城区所有污水皆通过该两座泵站提升至东湖路自流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其余泵站系城区地形影响,局部提升污水。

(三)污水管网覆盖情况。截止20XX年12月,初步统计我县城区现有污水管网长度约106.35公里,雨水管网长度约115.5公里,雨污合流管约6.2公里,城区污水主管网已基本覆盖。城中村、老旧小区、老城区部分棚户区等存在连片管网空白区,部分区域雨污分流不到位,通过合流管进入污水处理厂。

(四)污水管网建设情况。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地方投资相结合等方式,建设改造环湖截污水管网。莲花湖、月儿湖、小桥圩、望龙湖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滨江大道二期(含双龙路)道路及排水工程、滨江大道周边区域污水主管网工程建设改造、桥港园污水管道输送工程、莲花路与金山大道交叉口及绿岛小区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正在施工中。计划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周边污水主管网建设,扩建处理规模为2.5万吨/日,已通过县发改委可研批复,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正在进行勘察设计招标和征地征迁工作,力争2025年底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五)污水管网管养情况。城区雨污水主管网由住建局市政处实施日常管理养护,根据汛期和枯水期对城区管网作出管养计划,分组分片分轮次对城区管道进行清掏疏通,对缺失损坏的井盖进行更换,堵塞不畅的排水管道进行修复,确保城市“排泄”系统健康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20XX年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随着城区的逐步扩大和污水管网日益完善,污水厂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县城区生活、生产需要,长期超负荷运作,急需停工进行休整维护和推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

(二)污水处理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污水处理长期以来形成的“厂网分离、建管分离”及半市场化模式,导致政府与企业之间权责不明、协同不畅,在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等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多头建、管、运导致在管理过程中无法衔接一致,遇到问题时各单位相互推诿扯皮。

(三)建设与营运资金缺口较大。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我县财政较为薄弱,资金缺口极大,影响项目推进。二是管网建设与管网维修资金明显不足。县城区现有雨污管网约230公里,现每年市政管网养护费用仅为80万元,对照铜陵市排水管网采用第三方运营维护每公里10万元的标准,差距极大,仅能进行基本清掏和极少的零星维护工作。三是污水提升泵站没有专项管护经费。县城区污水提升泵站自运行以来,除电费由县城建设指挥部支付外,其余经费未作专项安排,而污水提升泵站所有机械设备全天候运行,特别是提升泵长期在污水中运行,零配件及易耗品更换频繁,加上垃圾清运、机器保养等,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养护不到位,机器损耗严重。

(四)管网布局未形成完整体系。一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分流。生活污水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其水量水质明显具有昼夜周期性和季节周期变化的特点。而工业污水成分复杂、毒性大、波动性大,对污水处理技术、时间和成本也有着更高要求。据调研了解,若是实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流,亚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可由目前的1.5万吨/天提升至1.9万吨/天。二是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雨水排入污水管内,尤其在汛期和雨季时,雨污合流水量增大,增加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压力。三是部分老城区管网老化破损严重。老城区建设时间早,如正大街、二大街、凤凰山路、光明路等地管网破损严重,但由于道路较窄、人行道不规范、地下管线复杂、施工空间小、资金不足等问题,改造推进较慢。

(五)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负担过重。目前,我县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向污水处理厂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县财政兜底的负担较重。污水处理费是根据自来水用水量来收取,若是自备水源,使用河水湖水,就无法做到应收尽收,自备水源形成的污水处理费只能由政府来承担。随着污水处理量和排水服务费的逐年增加,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县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适度超前扩容。要突出规划的统一协调,依据全县发展情况,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目标开展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要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流。要进一步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周边污水主管网建设进度,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要强化项目施工用水用电等基础保障,并尽早落实资金、土地等问题,确保项目能如期完工投用,以尽快缓解城区污水处理压力。

(二)强化运营管理,健全制度措施。建议借鉴阜阳市颍州区做法,按照“厂网河站一体、建设运维管理一体、城乡一体”的理念,统筹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促进城镇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以及综合利用。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逐步形成监管合力。环保部门要履行环境监察职能,切实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管和环保目标责任的考核,并做好技术指导,定期不定期地对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等进行检查,依法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住建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行业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污水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确保设施运行正常。要加强对污水收集管网的管理维护,建议在全县范围开展一次管网检查维护活动,及时修复破损管道,确保管网稳定运行。要加快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对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应统一规划,做到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营。要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的住宅小区雨污管网建设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力求一步到位,不欠新帐,切实做到污水管网全覆盖。

(三)创新资金筹集,加大财政投入。要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尤其是在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泵站建设改造与维修上列出专项资金,并整合老旧小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资金给予支持,确保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运行良好。要大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抢抓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发改、住建、环保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吃透行业政策,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减轻县级自筹资金负担,确保我县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充分论证污水处理费价格,兼顾政府、群众、投资者三方的利益。要坚持应收尽收,加大自备水源污水处理费征缴,尤其是工业污水处理费要全覆盖收取,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总量,促进污水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关于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助力XX县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和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积极思考我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本思路,遵循什么规律,应该朝着哪些方向推进等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求通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来推进我县整体高质量发展,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决定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城镇化发展正处在由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向后期质量提升阶段转变的过渡期,也处在城镇化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会议等连续提出要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走绿色、集约、高效、低碳、创新、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明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助力XX县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地处北纬34°55′45″─35°27′05″,东经109°04′30″─110°05′50″之间,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最南端。境内南北狭长,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全县辖9镇1办16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全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大县。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义及发展规律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可概括为“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通过环境友好、低碳、生态文明、经济增长、创新、资源节约、智慧和平安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包括农民社区化、中心化、镇民化、市民化四大渐进过程,其中把自然村变为中心村和农村社区、把中心村提升为镇民化均属于渐进城镇化模式。做到农民不进城,仍可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待遇。

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城镇化质量“高不高”、城乡居民“满意不满意”等关键问题,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排放、高综合效应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三、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质量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产业带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吸引人才后劲力量不够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任重道远;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供给不充分,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高质量生活需要,城市精细化管理还有待加强;

三是高素质人才队伍不够宏大,人才的挖掘和利用程度不够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站位具有局限性,视野不够开阔,压力传导不够到位,责任意识层层递减。

四是城市名片效应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宣传覆盖面深度、广度不够,城镇化发展的思想不够深入人心。

四、相关建议

一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闭合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管人才,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人才政策进一步制度化、精准化、长效化,实现人才“引得来,留的下;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为目的,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持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力度,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积极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
将城市治理工作做细做实,把管理和服务渗透到XX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覆盖到所有不同类型的人群,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服务的制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三是要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要把推荐好干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干部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让干部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使每一名干部在特长上能够充分发挥,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有效提升。要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利用“苏陕协作”等活动,让干部走出去,多历练,打开格局,开阔视野;
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干部到不同的岗位上历练本领、丰富阅历,以期当地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综合素养更高、精气神更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随着干部交流等制度的落实,干部自身必须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以新的工作要求去要求自己,要以新的专业需求去激励自己,在新的岗位上练就新本领,逐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逐步成为适应多岗位工作的综合性领导干部;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按照岗位需求,给予干部适当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让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尽快掌握专业方法和技能,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成为岗位能手,技能高手。

四是要将城市名片当作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综合信息的载体,通过城市名片彰显这个城市经济成就、历史文脉、城市地标、人物代表、历史街区保护等综合特征。发挥城市名片的扩散效应,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新形象,让城市名片和城市特色完美地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宣传,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对XX历史文化深度发掘、高度提炼,对XX历史文化精粹进行集成和张扬,提升XX县对内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外的美誉度,知名度,从而达到XX县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目的,提炼有代表性、独特性、稳定性的XX名片,代表XX的形象、气质和品格,积极反映XX县的自然、人文、历史、现实,引领XX发展、进步、和谐,体现XX精神和追求。

在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耐力赛,需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一步一个台阶,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必须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相关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关于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

***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上不作为是最大的失职”“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我市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品质提升、科学管理、底线约束、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在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农村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土地利用效率、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1.科学定位,镇村规划编制有序。一是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20XX年,安庆市政府批准通过了《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我市先后启动了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均通过了原县政府审批。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时,按照“轴带崛起”,打造“双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协同,多极支撑”的市域发展空间新体系的要求,对涉及的9个乡镇、781平方公里环潜水河区域系统规划、升级打造,实现林区变景区、河滩变公园、生态变生产、农品变商品,建成了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源潭镇围绕“两化一中心”建设,建成集刷艺小镇客厅、省刷制品质检研发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于一体的刷业集群创新和服务中心,建成全省首个镇级公用型保税仓库,刷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二是分步推进村庄规划。按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要求,在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山区、圩畈区、平原丘陵区实际情况,将174个行政村分为聚集提升类94个、城郊融合类36个、特色保护类36个、搬迁撤并类8个。按照规划编制相关要求,聘请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对我市已编制且正在实施的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和16个中心村整治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估,其中满足“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的占5.8%,需要完善的占11.7%,需要重新编制的占82.5%。根据省、市关于村庄规划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了《XX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XX-2023年)》,明确了求知村、万涧村、莲花村等6个村为市、县两级试点村,6个试点村村庄规划均通过专家评审。截至目前,全市72个村已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并完成相关数据调取及第一次实地调查,69个村计划今年启动编制,33个村计划2023年编制。

2.突出重点,镇村建设推进有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扩面延伸工程,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3804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道路超2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投资建设凤凰山墓区和花园山文化陵园等2座城市公益性公墓,在14个乡镇已建设17座公益性公墓,镇级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87.5%。二是促进镇村功能提升。市政府按照无园区乡镇补助500万元,有园区乡镇补助300万,对乡镇政府所在集镇功能进行整体提升。通过对农村老旧房屋、“空心村”、危房的拆除整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危房隐患有效消除。加大特色保护类传统村落、建筑、农房的保护修缮力度,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乡镇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进行奖补,有效保护和延续了我市传统建筑风貌。全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4处和省级传统村落6处,其中龙潭乡万涧村被安徽省住建厅评选为传统村落保护示范点。三是优化镇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全市重点水域保洁面积达288万㎡,公厕作业达357座(城区41座、乡镇316座),通过“PPP”项目建成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收处能力得到增强。创新推进“四宜”特色村镇试点,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板块经济,建成了黄铺镇黄铺村“稻香荷美”田园综合体、天柱山镇茶庄村“休闲康养小镇”、水吼镇天柱村“四季康养民宿集群”、龙潭乡万涧村“古村落保护利用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基地”等一批特色村镇。在茶庄村、天柱村等旅游重点村,积极引进外脑、外资,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建成海心谷、归云居、天鹅堡、陋室邂逅等各类中高端民宿30余家,环天柱山民宿集群初现雏形。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60个,美丽乡村正朝着“美丽经济”升级发展。

3.严管严控,镇村管理监督有效。一是推进规划实施管理。先后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提供了操作遵循。各乡镇、开发区均建立联审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推行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村协管员制度。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党员群众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宅基地政策宣传,公开发布“一图看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进村入户”。二是加强公共设施管理。道路管护上,严格落实路长负责制,798名村居包片村干选聘为乡村道路专管员,承担村内农村公路管理巡查、安全隐患排查、养护监督等职责,列入交通部数据库的农村公路做到了应养尽养。城乡环卫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顺利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主动顺应乡村发展的需求,大幅增加环卫作业范围,全市道路保洁面积由前期380万㎡增加至现阶段的959万㎡,垃圾收集处置从20XX年的5.4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8.6万吨。公墓管理上,创新市场化运作,将公墓管理权、经营权划归潜润集团,由其负责殡葬服务和公益性公墓建设运营。三是加强日常执法管控。集镇所在地建设严格按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村民建房“一户一宅”的规定,鼓励村民原址重建以及使用村内空闲地新建,禁止占用耕地。按网格化管理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宅基地常态化巡查,促进管控到边到角。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在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镇村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看来,还存在对规划认识不深、执行不严、建管脱节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编制重视不够。一是对规划的认识不够。少数干部对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认识不够,不行就调整,存在“重调轻编”的现象。乡镇层面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乡镇资规所受人员编制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起到主导作用。镇村干部对规划知识的了解不深入,绝大多数村级班子去年换届进行了大范围调整,专业知识掌握不准,不知道如何编制规划。二是参与意识不强。村级在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过度依赖规划编制单位,不少村没有摸清家底,对村级发展没有系统的思考,对产业布局没有科学的谋划,没有发挥“主人”的主导作用,任由“匠人”闭门造车。少数正在编制规划的村,设计公司对编制规划的调查不够深入,调研方式单一,有的仅召开了一两次座谈会就出规划初稿,有的没有与上级部门沟通,没有从村情民情出发统筹考虑规划,仅从技术层面考量,生搬硬套,规划没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

2.规划限制因素较多。一是受上位规划的限制。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仍在编制过程中,村庄规划编制虽然前期进行了试点,但受到国土空间规划及“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限制,成效不明显。二是受“三调”数据的限制。调研中发现“三调”数据虽然较“二调”数据有很大提升,但是精准度仍不够,不少镇村还存在基本农田“上山下河”现象,“三调”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与现状不符导致了村庄规划编制受限。三是受发展空间的限制。多数村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部分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建设用地荒废,没有发挥作用。如部分乡镇职中、村小已经没有办学,但由于权属问题,镇村无法综合利用。有的村在承接市级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时占用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庄规划空间受限。

3.镇村建设要素缺失。村庄“空心”。随着近年来劳动力的持续输出,不少村庄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以龙潭乡谢河、白寨村为例,户籍人口均超过千人,常住人口不足200人,且基本都是老弱妇孺。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乡村产业发展用工难,如五庙乡,不少茶园因为“无人采摘”导致资源浪费,茶产业发展受限。人才流失。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多数行业发展都受到较大冲击,我市不少乡土人才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改行另谋职业维持生计。以“痘姆古陶”“五庙弹腔”等“非遗”传承人为例,“非遗”产品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相关企业和集体只能通过裁减人员,压缩开支,导致这些“工匠”流失异地他乡。农田抛荒。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和劳动力的缺失使不少农田无人耕作,山区因“宜机化”程度不高,农田抛荒更为突出。产业不强。我市多数乡村产业多而杂、小而弱,整体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产业链短,融合发展不够,综合成效不是很明显。

4.镇村管理合力不强。一是管理不严。农村宅基地每户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60平方米,但是由于后期监管不够,个别农户建房出现超标现象。二是风貌不一。集镇临街建房、农户骑路建房、畈区堤顶建房、山区切坡建房的情况时有发生,房屋建设风格上,虽然住建部门前期根据皖派建筑风格设计过相应的房屋户型供农户挑选,但是执行没有到位,农户建房“不问镇村问‘先生’”,导致了不少村庄房屋未按图纸实施,地方特色未充分彰显。三是经费不足。市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卫生保洁(除环卫一体化外)、路灯电费、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费用,基本都是镇村承担。据调查,平均每个村每年用于支出环卫、电费、绿化等公共设施维护费用不少于5万元,经济基础薄弱的镇村难以为继。道路维护上,仍有相当一部分道路未纳入交通部数据库,管护经费不能保障。四是机制不顺。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全面启动,多数乡镇没有建立乡镇综合执法队伍,有的虽然成立了队伍,但是没有执法权,乡镇与部门间、部门与部门间还存在“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镇村建设管理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三、意见和建议

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能有效改善我市乡村风貌,助推“四宜”特色镇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加快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着力构建镇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体建议如下:

(一)坚持统筹推进,确保镇村规划有用有效

一是推进“多规合一”。根据各乡镇及村居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的不同特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强化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我市“三区三线”划定,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步伐,坚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分步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保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对目前正在试点推进以及拟建设的“四宜”特色村镇,优先安排启动村庄规划编制,确保村庄规划与“四宜”特色村镇专项规划同步开展、成果共享。

二是优化镇村布局。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拆乡改镇、拆乡并镇以及城区增设街道事宜,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依托,打破自然村、行政村的界限,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重点考虑拆并类村庄与周边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合并编制村庄规划。

三是扩大有序参与。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指导,引导各方参与。县乡两级要召开“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专题培训会,市(县)级培训到村,乡镇培训到组,通过层层宣传,全面提升乡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规划参与度。镇村两级要科学谋划未来发展项目(至少5年),以产业发展项目定规划,确保规划管长远。加强对规划团队指导,要确保规划编制团队在深入村组调研、了解风土民情、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编规划,落实好驻镇、驻村机制,以工作日志倒逼工作进度,防止规划编制出现“千村一貌、照搬照抄”的情况。

(二)注重空间拓展,确保土地管理集约节约

一是盘活存量。通过流转、出租、入股、联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快农村闲置土地综合利用,着力破解乡村土地供求瓶颈。乡镇层面,建议国资部门将乡镇闲置站所和学校,按照国有(集体)资产处置程序要求,变更后交由乡镇统筹管理。全面摸排乡镇范围内废弃矿山、窑厂以及其他各类荒废生产加工场,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拓展建设用地指标。村级层面,加强闲置农房村舍综合利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对退出的土地进行复垦或通过建设乡村民宿、文创工作室或出租用作企业办公用房等形式加以利用。

二是做优增量。积极推广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议优先考虑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四宜”特色村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近入市和集中调整入市。建立市级财政周转金,对条件成熟、可快速入市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收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以及农户三者之间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充分对比“二调”“三调”数据差异,综合考量差异现状,找到合理突破控制线的理由并做好论证举证,积极争取发展空间。加强对上联系,争取对XX医药健康、新材料、机械制造、刷业等“链长制”产业发展用地指标由安庆直接调剂,“带帽”下拨,减少占用XX建设用地指标,为XX镇村规划建设留足空间。

三是提高质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拓展土地利用形式,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确保规划建设用地发展有序、调控有效,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镇村规划中要结合集镇规模、村庄规模,对居民建房、公共设施、文旅设施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落实规划“留白”机制,实行弹性管控,对预留土地用途、性质不做明确界定,以保障乡村发展过程中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

(三)突出建管并重,确保规划实施依法依规

一是加强建设利用。遵循“镇当城建、村要自然”原则和理念,规范镇村的各类建设开发活动,确保镇村规划落实落地。在规划范围内落实各项审批程序,严格落实农民建房“一户一宅、建新必须拆旧”要求,把“四到场”落到实处。总结借鉴龙潭万涧村在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方面的经验做法,围绕传统古村落保护设计旅游线路,推进各类研学游、亲子游、周末游活动开展,提升“造血”功能,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二是加强风貌管控。建议住建部门要建立农房设计图集更新机制,结合XX实际和农民需求,重新设计一批《乡村振兴农村住房图集》供农民建房选择,同时加强对市域范围内的工匠培训,引导农户规范建筑风貌,确保农民新建住房建筑风貌符合发展需求,提升全市村庄品质。乡镇要进一步优化集镇布局,改变“一条街经济”,以城市标准建设集镇,提升集镇功能,真正实现集镇区“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村庄绿化亮化上,要因地制宜,坚持“宜亮则亮”,坚决避免“过亮化”,要推进“市树”“市花”在镇村建设中的应用,让樟树与梅花成为XX人“不解的乡愁”。

三是完善公共管理。在道路维护上,要改变纳入管护道路与实际不符的现状,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实际里程对农村道路进行养护;
对临水临崖重点路段,要扩大道路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参与日常管护。在公墓建设方面,要加强公墓周边附属基础设施建设,对公益性公墓的布局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便民,在功能分区上要适当考虑民风民俗,要开发经营性公墓建设,以经营性反哺公益性;
在其他公共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充分发挥“五老乡贤”的作用,积极培树文明乡风,提升群众参与度。

四是整合要素资源。将乡村道路养护工、环卫工、生态护林员等队伍进行整合,推进市场化运作,对镇村环卫、道路养护、公墓管护等公共设施的后期维护进行统筹管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机构拆并、资源整合,将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基层站所划归乡镇统筹管理,尽快建立乡镇综合执法队,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推进权责下移,进一步赋权增能,着力解决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政的实际问题,形成实用高效的“大管护”机制。

(四)加速产业融合,确保镇村发展又快又稳

一是做优乡村产业。推进产业强镇。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方面来抓,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制造业与休闲旅游业,紧盯《产业强镇三年行动计划》,抓紧抓实沿105国道工业强镇、环天柱山浒山湖旅游产业强镇、山茶畈瓜农林特色产业强镇“三大行动”。在抓稳粮食与生猪生产的同时,要立足我市瓜蒌、茶叶、油茶、食用菌、蚕桑等优势产业抢抓国家、省政策机遇,围绕“一县一业(特)”示范创建和“一镇一特”,谋划申报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为我市做大做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壮大龙头企业。要聚焦省里提出发展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目标,围绕瓜蒌、茶叶和中药材等产业,加强乡镇和农业农村、招商中心等部门沟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和建设力度,加快槎水天邦、油坝奥开、黄铺新希望等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力争实现1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零突破”。做强农业品牌。要突出“山茶畈瓜”产业定位和“三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瓜蒌、茶叶等市域特色产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挥瓜蒌国家地标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优势,依托王河瓜蒌国家级产业强镇,打造集瓜蒌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等为一体的标准化园区。抢抓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杭州茶叶研究院帮扶机遇,实施为期三年的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XX茶叶品牌影响力。同时,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开拓大中城市销售市场,使“天柱山瓜蒌籽”“天柱剑毫”等品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二是推进业态融合。镇村规划要顺应产业要素聚集、业态融合的发展趋势,实施“产业+”行动,围绕乡村产业,融入地方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要素,突出接二连三、接城连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好“点、线、面”文章。在“点”上,要打造好“四宜”特色村镇集群。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四宜”特色村镇建设试点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块状经济。要抓紧实施好首批5个试点村镇未完工项目;
要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加快推进第二批5个试点村镇项目建设,确保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在“线”上,要建好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要围绕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十四五”行动计划,将任务落实到年度、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乡镇和责任部门。加快拓展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力争打造全国有影响、全省有特色的示范区。聚焦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围绕潜水“一河两岸”及重要节点,深入谋划项目,制定项目清单,积极争取专项债项目支持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在“面”上,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整洁有序示范路、“美丽庭院”“文明积分超市”等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转向品质提升。

三是抓好“两强一增”。抓好“科技强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要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构建瓜蒌产业“产学研推用”融合机制,重点解决“瓜蒌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难题。突出我市瓜蒌、雪湖贡藕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要建设和完善好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圃,重点在种苗研发、产品开发上有突破。抓好“机械强农”。要巩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在水稻育秧和粮食烘干上发力。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快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和布局。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确保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逐年提升。要编制好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XX-2030年)》,以省“宜机化”改造试点县和黄铺村“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抓好“农民增收”。要大力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大行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实施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完善创业就业政策扶持,改善创业服务,支持返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就业,让更多农民走上自主创业、务工就业道路。

(五)强化要素保障,确保运行机制完备完善

一是健全组织架构。要加强对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为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发挥城乡规划委员会职能作用,严格审查审批规划,资规、建设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加强镇村规划建设指导。尽快在乡镇建立高规格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乡镇资规所作为委员会办公室,由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对镇村两级规划进行上下联合审查,统一管理本乡镇的规划建设行为,确保规划实施落地。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加快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信息共享,在规定范围内,资规、林业等部门要将规划编制相关数据、“两张图”与规划编制单位、乡镇共享,规划编制单位在与镇村干部、群众沟通时要先图形后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干部群众交流。在镇村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资规、农业农村、住建、执法、交通、水利等部门联动,一体化推进村庄建设管理,同时注重与供电、供水、燃气、移动、电信等公司沟通交流,合理布局管网杆线,推进地上地下、线上线下资源优化利用。

三是突出法规引领。市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规范规划、设计、审批、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配套制定《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及建筑风貌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制度,对照《安徽省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负面清单》,研究出台《XX市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负面清单》,以负面清单规范规划建设管理行为。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市主导、乡主责、村为主、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加强对全市村庄查违控违的巡查,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对违法建设进行整治,力求“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拆除”。加强调度考核,建立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月调度、年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奖补办法,对考核前三名进行奖补。市政府、各乡镇政府要建立对违法违规建设活动的举报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面的参与。严格落实违法建设问责制,对违法建设行为监督、制止和查处不力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关于完善村庄公共设施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姜堰区溱潼镇人大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就该村公共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溱潼镇西北部,与兴化市接壤,全村共有29个村民小组,1283户,约4144人。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省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村、村民自治模范村、金融生态市信用村、科普文明村等称号。

一是实施“通达工程”。XX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创建美丽乡村,建有庄前路等4条20公里通庄公路,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提升。

二是实施“水利工程”。在农业用水方面,建有能够满足浇灌农田的主水渠,改新建闸泵3座,疏浚河道4条;
村民用水方面,实现户户都安装水质较好的自来水给水设施,能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安全。

三是实施“惠民工程”。在文体方面,结合水乡特色和传统古村落建设,XX村打造了富有里下河特色的水上大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投入15万元,建成藏书3000多册的村农家书屋。设置3个体育健身点,为群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供了方便。投入21万元,修建一处村级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XX村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不完善。规划缺乏长远性,没有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和区域自然特色,对用地布局、风貌控制、特色塑造等方面规划不系统、不完整。二是资金制约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村级缺乏项目支撑,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项目建设中捉襟见肘、工程建设未做到尽善尽美,项目建成后乡村债务沉重。三是配套设施跟进不及时。比如公墓绿化配套尚未到位,该村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但受集体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制约,农村生态公墓周边绿化、公墓附近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四是管护机制还不健全。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经费紧张、管护责任没有有效落实,公共设施后期维护不到位。五是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少数群众缺乏主体意识,认为公共设施建设是政府行为,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和意见

1.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要继续将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文化丰富内涵”的思路,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在充分研究目前的基础条件上,提出XX村短期、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小步快走提档升级。

2.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解决资金制约。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整合综合开发、一事一议、交通、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健全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成立村级卫生保洁员专业队伍,负责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管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要从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及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尽快解决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水、电、路”等问题。

4.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发挥群众作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功能,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制度,积极培育乡村文明,引导村民树立自建自管意识,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

5.注重文化融入,进一步提升建设内涵。要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的建设,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硬件支撑;
要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原则,特别是、加强对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
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弘扬;
积极保护乡土资源,深挖文化底蕴,留存乡风民俗,突出体现农村文化特色,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内涵。


关于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是实现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持续多年对我市相关板块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开展跟踪调研。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对我市先进制造业深度问诊把脉,力促其实现突破发展。

为做好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自今年6月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板块、园区看项目、访一线、抓问题、找差距,开展了4个月的专题调研。整个调研过程中,还积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参加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特色做法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拓增量、优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跑出南京“加速度”。20XX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在全国GDP前十城市中位列第一;
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24家,超20XX-20XX年净增数总和;
八条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总规模较上年增长22.4%。

(一)科学谋篇布局,聚焦重点导向鲜明。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将南京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谋划,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引领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20XX年,印发《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八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统筹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加强对首批32个特色园区的调度扶持,加快培育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2个产业集群,优化集群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创新驱动,修炼内力夯实基础。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芯华章、华大九天等企业打造国产EDA全流程创新平台,以平台实现功能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初创成长期市场主体培育。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国发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在整合资源和技术突破方面的引领作用,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三)优化服务保障,精准对接高效耦合。一是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完善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库,建立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专项对接精准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二是助力企业市场拓展。围绕八大产业链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布应用场景600余个。开发“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开通创新产品线上直报通道。发布《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召开供应链对接交流会,拓宽产品市场应用渠道。策划20XX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提升产业链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推进产业链对接合作。举办产业大讲坛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华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峰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赋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存在的问题

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悄然兴起,数字技术正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发生系统性再造。聚焦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正加速变革,疫情对产供销循环的影响日趋常态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调研组认为,我市先进制造业亟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规上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布局尚需优化。总体规模体量偏小,20XX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98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34823.9亿元)的三分之一,低于无锡(17594.5亿元)。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20XX年至20XX年,我市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分别是29.7%、29%和28%,要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的目标难度较大。布局有待整合优化,我市产业集群布局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小,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吸引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今年1—8月,我市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数同比下降45%。

(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市统计局对20XX年南京市规上、限上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为36.4%,在全省仅排第11位。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强度在省内排名第13位,工业企业创新费用347.8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创新费用的36.9%。产学研用协同缺乏合力,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科研院所受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机制影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做研发的动力不足,科教优势、临床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成果在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方面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制造业优势尚未形成,芯片、车载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体量小,在通用操作系统、数据库、IC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源性技术和订单仍存在路径依赖,多数技术升级属于集成创新,源于本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比较有限,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龙头企业,电机电控、毫米波雷达、燃料电池储运等重点环节均存在空白,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问题凸显。

(三)要素供给缺乏有效性,资源紧缺的制约效应愈加显著。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市人社局发布的《20XX年度八大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67.68%的企业有用人需求,最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类人才,人才紧缺指数为1.78,人才紧缺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人才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不够,部分激励政策和措施对人群、行业等的差异性体现不足,激励的作用和效果有限。高校人才培养与高端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还不到位。根据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流出人才去向分析,南京流入比例为4.04%,低于杭州(11.01%)、苏州(5.91%)、佛山(4.8%)等城市,对人才吸引力度略显不足。金融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20XX年末,南京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余额2596.6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8%,而房地产贷款余额却占到了全部贷款的34%,对比悬殊。空间承载能力受限。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产业用地专项调查显示,我市目前工业用地286.25平方公里,“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用地总量达到300平方公里”,照此计算,未来5年,年均工业用地新增量只有2.75平方公里,远低于“十三五”期间工业用地年均5.7平方公里的水平,土地紧缺程度进一步加剧。

(四)链主企业核心驱动力不足,产业链规模效应发挥不充分。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外,我市大部分重点产业还缺乏具备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截止8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260家,在全省排名第5位(苏州11913家、无锡6995家、南通5647家、常州5122家),重点产业链上规模达百亿级的龙头企业数量只有13家,50亿级的有9家。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低于上海94%,广州89%,杭州86%的水平。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例,链内最大的企业先声药业营收为50亿元左右,仅为泰州扬子江药业的5.5%、连云港恒瑞药业的21%,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略显不足。

(五)产业政策精准性相对不够,考核评价指标亟待完善。协同性尚需增强,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首购首用政策落实中还存在上下游信息对接不畅,需求端激励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问题,产品示范应用、品牌建设仍需加强。执行性还需明确,我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20XX年版)在指导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区(园区)在新项目备案过程中因口径不一致导致政策把握不准,给市场主体带来一定困扰。评价指标仍待优化,重视数量、产值等指标,较少关注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重视新项目招引而忽视存量企业培育和转型升级,易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布局、无序竞争等问题。

三、调研建议

(一)把握发展战略新机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南京能耗指标必将会进一步压减。因此,为更好支撑南京“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亿”的目标,南京应当按照创新引领、两业融合、绿色发展原则,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夯实基础,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带动效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挖掘增量,重点培育已有一定产业规模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幅提升国内外产业影响力。三是要前瞻布局,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孵化和加速氢能与储能、航空航天等一批先导产业集群,抢占前沿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增强创新主体原动力,塑造科技产业“黏合剂”。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贯穿于“紫金山英才计划”等重大战略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化科技创新基金运作,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方式精准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先赋权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一致性,稳定企业家发展预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围绕八大产业链,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验检测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工作。

(三)打造发展环境新高地,释放要素资源“虹吸效应”。全面升级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中,适度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领域倾斜,推广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海智湾”品牌计划,加大对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海外人才和技术的磁吸效应,利用紫金山英才智慧云平台,建立梯级人才评价标准,赋予重点企业单独举荐权,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实施更加精准的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市、区级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比例和额度,进一步完善投贷联动、知识产权金融扶持政策,通过出资承担劣后责任、让渡超额投资收益等方式,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围绕构建“中心提升、南拓北展、东向融合、西向辐射”的城镇化格局,科学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各区主导产业,给予各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差别化的财税补偿和土地、能源政策。鼓励工业用地“退一优二”,多措并举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提升产业经济密度和产业链丰厚度。

(四)提升链主企业牵引力,壮大产业链“雁阵集群”。紧扣产业链全年营收目标,夯实产业部门、板块、园区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促进存量“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链主”企业垂直整合产业链、拓展上下游配套,增强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带动提升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和产业地位。推动增量项目招大引优,围绕先进制造业“卡脖子”领域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组织开展“嵌入式”招商、“一对一”精准招商,吸引优质企业项目落户南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训行动方案,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强做优。

(五)注重政策机制协同性,多维赋能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一是要高位统筹谋划,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巩固加强“链长制”工作方法,明确部门协调的组织责任及工作目标,加强产业链专班与各部门各板块的横向纵向联系,加强日常服务调度,系统性全方位谋划部署,实现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二是要注重战略整合互动,加强政策集成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规划协同、资源对接、要素共享,增强政策的叠加放大效应。按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企业政策诉求类别,梳理完善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避免政策“碎片化”、传递表达不畅等问题。三是要注重市场培育。强化首购首用、示范项目、定向试用等激励政策,大力推广新应用新模式新场景,优化供需对接,加快实现上下游耦合联动发展,形成供给端和消费端良性互促机制。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加快全市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以主任杜紫平为组长的调研组,对全市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开展了专项调研。今年3月以来,调研组分为3个小组,分别对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校、乡镇、村(社区)、餐饮企业和商超等进行了暗访和随机抽查,走访各级人大代表60人次,共计暗访和抽查点位53个,收集问题25个。3月23—24日,调研组先后实地查看了市本级、东坡区、仁寿县共计12个点位,集中调研了公安大数据中心、市防疫物资储备库、医疗机构、邮件处理中心、冷链库和县级流调溯源暨调度指挥中心及乡镇、村、社区三级基层治理机构等。委托其他区县人大常委会对19个点位开展同步调研。3月24日,召开全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报告,调研组成员和参会的18个相关部门积极发言,提出问题与建议,杜紫平对下一步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和加强疾控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调研组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出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全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总体情况

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总书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上下一心、扎实工作、全力应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疫情防控指挥部,并组建15个专项工作组、7个工作专班,建立24小时指挥调度机制,构建起全市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实现了指挥“一盘棋”、防控“一张网”、调度“一个口”。全市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机制。建立小区、业委会等1197个临时党组织,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岗,把战斗堡垒筑在防控工作最前沿。

(二)强化精准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是突出“四抓”强防控。一抓排查。培养了近千人的流调溯源队伍,采取“大数据+网格化”方式推进“撒网式”重点排查和“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传播途径和渠道。仁寿县率先运用科技手段,打通信息堵点,建设流调溯源暨调度指挥中心大数据系统,第一时间切断突发疫情传播源,应急指挥系统快捷、有序、有力。二抓研判。成立疫情防控风险研判专家组,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及时发布疫情信息,落实防疫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组研判会,进行专题分析。眉山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抓感控。设置常备和储备集中隔离房间15137间,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严格人员闭环管理,强化环境、污水监测、垃圾转运,落实感染防控;
严格落实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优化预检分诊流程,设置室外发热门诊,全市未发生一起院感防控事件。四抓疫苗接种,构筑坚实的防疫屏障。规范有序开展防疫诊治、疫苗接种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种724.33万剂次,全程接种覆盖率88.83%,排名全省前列,工作经验全省推广。二是筑牢防线防输入。坚持关口前移、闭环管理,看牢火车站、汽车站“两站”,守住居住地、用人单位、发热门诊“三关”。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国内重点地区入(返)眉人员8.99万余人次。仁寿县、东坡区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疫情防控有奖举报制度。三是紧盯重点防反弹。在常态化推进城市社区小区、乡镇村组一线防疫基础上,紧盯重点场所、重要区域,严格落实封闭管理、健康监测、通风消毒等措施。加强学校、商超、集贸市场的常态化防控,重点做好冷链食品环节防控,截至目前,今年累计检测人、物、环境样本501.09万份。实现医疗废物和污水收集转运、处理处置率100%。

(三)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核酸检测能力。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疫情防控资金12.2亿。建成核酸检测机构30家,设置核酸检测采样点308个(含174个便民核酸采样点)、发热门诊医院14家、发热哨点诊室170个,发热门诊累计接诊28.32万人次。全市实验室从最初仅有1个增加至30个,检测能力从720管增加至15.1万管,检测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建立疫情防控物资轮换储备体系。储备库按照3个月用量标准进行实物轮换储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满负荷运转1个月消耗物资标准进行轮换储备。全市已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乡镇和偏远乡村储备点50个。广泛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在全省演练中,“眉山天府新区贵平镇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受到省领导、专家和各市州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防疫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部分干部群众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常态化防控措施,一些基层干部和一线防疫人员开始产生厌战情绪、松劲心态、麻痹思想。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群体庞大(省外27.8万,省内71.9万),流动性强,返乡后,对本地防控政策和防疫知识了解不足,存在报备不主动、不配合现象。天府新区、东坡、仁寿、彭山等地每日都有人员往返成都务工,对密集的核酸检测要求,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园区企业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客观上增加了防疫难度。

(二)防控工作在“科学精准”上还有差距。一是防控措施落实不够。一些防控措施没有根据疫情变化实施动态调整,导致应急状态下的严格要求,变成了常态化防控中的“走形式”。如:部分学校学生每日三次测体温成为家长或班委“填表格”;
大型商超、宾馆酒店能认真落实“扫码进店”,但相当部分小型超市、便利店、饭馆没有执行;
部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进场戴口罩,但相当部分经营个体在经营活动中没有戴口罩。二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须进一步提高。全市60岁以上人口约73.77万人,全程接种覆盖率为86.71%,还有近0.7万老年人口暴露在疫情风险中。三是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不足,防疫储备物资轮换不及时。受储备库规模和资金限制,救灾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安置转移5000—30000人IV级应急响应标准。由于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储备库里约2万多份核酸检测提取纯化试剂、3万余份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等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最新防疫要求,无法开展轮换,将于今年下半年过期。仅市物资储备库就有397万个口罩因轮换效率较低,也将于年底过期。四是各区县流调溯源能力参差不齐,在流调专业队伍组建、经验技法总结和协调沟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区县未发生过本土疫情,客观上存在实战经验不足。五是全市隔离场所储备上报数据有99个,共有隔离房15137间,满足了每万人口不少于50间的要求,但不仅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而且部分场所未实地验收,未制定完善改造方案和紧急腾空预案。全市没有一家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只能依托市人民医院和仁寿县人民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六是个别地方存在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现象,影响了经济要素合理流动。                          

(三)疾控能力建设有明显短板。一是疾控机构硬件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检测设备、实验室能力有待提高,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专业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自20XX年开工建设,至今未完成搬迁。二是各级疾控中心等级建设滞后。市本级和仁寿县疾控中心为二级甲等,其他区县疾控中心均为二级乙等,全省市级疾控中心,仅广安、阿坝、巴中、眉山为二级甲等,其余均为三级以上。三是人员编制数量不达标。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市疾控中心要争创建三级甲等,东坡区、仁寿县建成三级乙等,眉山天府新区、彭山区、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创建二级甲等,其中人员编制数是否达标为“一票否决”项。对标此要求,市本级、眉山天府新区、东坡区、彭山区、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疾控中心人员数缺口分别为28名、36名、24名、8名、10名、23名、23名。20XX年全省市级疾控中心平均人员编制120名,毗邻周边的雅安市130名、内江市114名、乐山市100名,而我市疾控中心仅80名,与广安、资阳并列全省倒数第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区县疾控中心均未增加编制,且人员不升反降,净流出8人,一旦发生应急情况,人员储备捉襟见肘,疾控人员既要担任流调队员,又要担任消杀队员、采样队员,人员的紧张难以充分有效应对大规模疫情爆发。四是区县疾控中心机构级别不适应常态化防控工作需要。全省大多数区县疾控中心均有行政级别,如资阳、内江、阿坝州各区县均为正科级,乐山各区县均为副科级,而我市除青神县为副科级外,其余区县均为股级,与其实际承担的防疫任务不相匹配。五是疾控中心人员待遇较低,留不住人才。疫情常态化防控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全市疾控机构普遍人员少、任务重、待遇偏低,造成人员流失较严重。如仁寿县疾控中心,近两年来已有13名专业人员申请调离岗位,20XX年招聘的编外检验人员9人,目前仅剩1人在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但实际上从市到区县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精准施策,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水平。一是坚持和巩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机制,建立健全立体化防控网络,进一步健全指挥系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招募、培训一支稳定的核酸采集志愿者队伍,在应急情况下承担采集信息录入及其他任务,尽量减少对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挤占。二是总结经验,完善防控制度,压实各方责任。坚持圈层管理,统筹做好面上管控和分类管理,严格区分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做到精准高效,防止“一刀切”,避免防控措施和防疫要求流于形式,确保出现疫情能够第一时间响应。三是持续动员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尽快接种,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全程接种的扫尾工作和免疫接种的组织动员工作。教育、卫生健康部门要切实做好3—11岁群体全程接种服务保障和指导,尽可能提高全程接种覆盖率和加强免疫接种比例。

(二)科学规划,补齐医疗卫生体系短板。一是着眼基础和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填补没有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疾控机构等级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明显短板。二是加快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底投用。加快实施眉山天府新区、东坡区、仁寿县、洪雅县项目。加强疾控中心等级创建,启动市疾控中心、仁寿县疾控中心三乙创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县级疾控中心全面建成二级甲等。结合大运会医疗救治任务和入境人员隔离任务,筹建方舱医院,弥补集中隔离和医疗救治能力不足。三是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实际需要,建议参照其他市州做法,适当提高各县(区)疾控中心机构级别,适当增加市、县(区)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落实一线防疫人员常态化防控工作津补贴。

(三)广泛宣传,提高全民自觉防疫意识和能力。一是坚持正能量舆论导向,及时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消除疑虑。二是积极整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资源,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媒体拓展健康传播渠道,大力普及防疫知识和健康知识。三是以巩固创卫成果和爱国卫生月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爱国卫生知识,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

推荐访问:(9篇)调研报告汇编 汇编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