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晋佑范文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范本

时间:2024-04-14 08:00:03 来源:晋佑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范本,供大家参考。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范本

《师说》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

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从师学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唐代人们是耻于从师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三、相关知识点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而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四、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读文通义

1、听范读,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六、师生合作 疏通文意

(一)讲析第一段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受”通“授”,传授,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判断句式。

3、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5、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省略句,吾从(之)而师之。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介宾短语后置。

8、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

(二)讲析第二段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2、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3、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6、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8、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9、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

10、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惑矣:惑,糊涂。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1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6、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17、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18、士大夫之族:族,类。

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动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谀,阿谀奉承。

20、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齿,并列,排列。

2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三)讲析第三段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郯子之徒:徒,类。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四)讲析第四段

1、好古文:古文,古义,先秦及其以前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不拘于时:被动句式。

4、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古道,古人从事之道。

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七、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方式、工具、

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三)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6、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8、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10、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1、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12、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动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谀,阿谀奉承。

1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四)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式。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3、吾从而师之:省略句,吾从(之)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6、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7、不拘于时:被动句式。

8、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突破

1、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两个角度阐释:

(1)从师的必要性: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2)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抨击了怎样的社会风气?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4、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三、艺术特色

1、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圣益圣、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破”“立”结合

四、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段落

论点及主要论据

作用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全文总纲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 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推荐访问:范本 教学设计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