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晋佑范文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教数据论文 中教数据论文(通用)范本

时间:2024-04-05 09:00:03 来源:晋佑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教数据论文 中教数据论文(通用)范本,供大家参考。

中教数据论文 中教数据论文(通用)范本

[摘要]中教数据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
绪论课;
教学

作者简介:吴岩(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数据库系统原理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35-02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践应用。[1]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备受关注。

作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第一堂课,绪论课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堂课常常是学生产生课程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关键教学环节。[2]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抽象概念多,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何讲授好该课程的绪论课,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绪论课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直接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讲起,描述数据库系统的特征、数据模型的类型和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讲解过程如图1所示。单纯理论知识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而乏味,部分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学生一开始接触数据库课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数据库在现实领域应用的认识

在绪论课中,仅仅对以上知识点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生硬被动地接受,没有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够认识数据库技术在解决应用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而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数据库课程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围绕数据库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组织、管理及应用,讲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师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介绍,或者只是简单地列出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没有全面的把握。

3.部分知识点难以真正理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数据库知识,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如概念模型、逻辑模型、模式等基本概念;
另外,学生只对应用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并不熟悉其系统结构,所以在理解三级体系结构及二级映像知识点时,不能把握其本质,只停留在表面特征的记忆上,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绪论课教学过程的探讨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兴趣,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对绪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用促学”的教学思路,[3,4]“启发式推进”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

1.内容导入

首先由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5个以上的由计算机管理并涉及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3]教师可先示例“图书管理系统”以供举一反三。这样做使学生首先感受数据库技术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体会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应用领域,列举很多的应用实例,如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信业务管理系统、火车/飞机售票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等。

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应用系统在课堂上演示,如小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也可请学生动手操作某应用系统,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有直观的感受。

2.共性分析

教师通过对几个应用系统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这类系统都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有效组织和管理,都具有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和检索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功能有初步认识。

3.列举问题

分析出数据库具有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应用系统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技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可列举出如下问题:[3]系统如何描述数据?系统如何组织数据?系统如何操作这些数据?应用程序如何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提高大量数据的访问效率?系统允许哪些人可以操作哪些数据?多人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访问,系统如何处理?系统若出现故障,如何保障数据不丢失?

4.内容介绍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个问题,教师初步阐述在数据库领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引出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表1所示。[3]在讲解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介绍,使学生对应用系统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能深刻体会到数据库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又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和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从应用系统出发,通过引入和分析贴近生活的多个数据库应用实例,让学生感知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总结这些实例的共性,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通过提出使用中会遇到的问题来简要介绍数据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各个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对本课程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启发式推进”的讲授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文涛。数据库系统与应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巨福,程远胜,王迎。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54.

[3]胡旺。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从应用到原理[J].计算机教育,2009,(17):128-129.

关键词:MySQL 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4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MySQL数据库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类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MySQL数据库作为应用型课程,其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专业方向、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容易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如何改变生物信息学专业的MySQL数据库教学现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该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MySQL数据库课程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

1 MySQL数据库特点

MySQL由瑞典MySQL AB公司开发的一款开放源码的中小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当前网站开发中尤其是PHP开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MySQL支持多线程充分利用CPU资源,提供TCP/IP、ODBC和JDBC等多种数据库连接途径,支持Linux、Solaris和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使用系统核心提供的多线程机制提供完全的多线程运行模式,提供了面向C、C++、Java、Perl、PHP和Python等编程语言接口,优化SQL查询算法,可有效地提高查询速度。它具有操作简单、体积小、速度快等优点,语法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编写网站应用程序时,几乎离不开数据库,所以,在教学中选取MySQL作为教学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2 MySQL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MySQL数据库具有很多特点,是网站应用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使用很多数据库,如,NCBI、UCSC等进行生物数据检索,而获得数据后,如何进行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成为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学习MySQL数据库课程,能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使用方法,提高处理数据效率。为保证良好的MySQL数据库教学效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

2.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MySQL数据库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为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实践训练。例如:理论学习关系数据库模型时,引入实例,指导学生从GenBank数据库获取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存储为关系模型数据,加深学生对关系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并为同学分配任务,进行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查询、修改关系操作,通过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MySQL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激励同学主动开展实践训练,能够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认识到MySQL数据库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2.2 项目与任务驱动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MySQL数据库课程的特点,开展项目与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将课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的教学过程,并将教学过程分解在一个项目案例MySQL数据库系统中。例如:构建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系统,将该项目划分按照数据库设计周期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高设计阶段、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和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分配子项目和子任务,包括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数据的获得与处理、转化为关系模型结构数据、数据模式分解、MySQL数据库构建、关系表构建、数据类型设置、数据导入、创建索引、视图、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即把知识点的讲授贯穿在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之中,指导学生掌握实际的MySQL数据库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动手研发能力。

2.3 考核与教学反思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MySQL的数据库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存在考核过程效率低、考核内容覆盖面小、考核方法少等问题使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考核过程中督促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相关知识,提出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方法,即制订合理的考核内容计划,构建全面的数据库、试题库、理论试题库和实践试题库,全面覆盖表与数据库的创建、表结构的修改及索引的创建、数据操作、查询及视图、触发器与存储过程的创建、用户与权限管理等,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保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水平。同时,进行教学反思,即时纠正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给予充分肯定,推广的好方法、好思路、好见解,完善教学过程,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3 结语

MySQL数据库课程是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该文根据MySQL数据库特点,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色,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项目与任务结合、考核与教学反思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MySQL数据库课程在生物信息学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库试题库进行理论与实践考核,督促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相关知识,通过项目与任务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环境进行即时调整不断地完善,使MySQL数据库课程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志宏。MySQL数据库实践考核的方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83-84.

[2]赵彦。探析高职院校MySQL数据库课程教学[J].信息教育,2012(9):127-128.

摘 要 论文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效果几个方面,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微机数据库》的课程建设,得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前提的结论。

关键词 数据库 课程建设 土木工程

一、引言

《微机数据库》课程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开设的选修课。总学时为40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由于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与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别。故如何进行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课时分配、具体讲授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是本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二、教学组织

1.课时分配。数据库课程是高校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之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基础,而且学习本门课程以应用为主,在课时安排中,采取了20学时讲解基础理论,20学时上机实习的分配方法。

2.教材选取。如何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精选教材关系着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必须整体规划,不仅让学生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易学实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专业特点,选取了程学先主编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为理论部分主讲教材,选取顾浩主编的《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基础上机教程》为实习教材。

三、教学方法

数据库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实践应用性突出、学科间知识综合性明显、学科内多层面内容交融、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针对以上特征,本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小组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在课堂上采用课堂讲解、软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示例性讲解,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和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最终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一个小组,给出讨论题目,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学生讲解讨论结果。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将科研工作中的数据库设计部分条件给出,小组讨论从E-R模型描述到实际关系模型的形成,到最后数据库设计过程。结果每个小组积极讨论,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上机实践:上机实践是数据库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除按照实习指导书要求,在实习完成时,生成一个学籍管理系统外,还要求学生按照所提供的资料,完成一个钻孔数据库管理系统。

四、教学内容

1. 数据库理论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安排的教学内容如下:

(1)绪论,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数据模型。

(2)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包括:基本文件组织,索引文件组织,B+树文件组织。

(3)关系数据库,包括: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函数依赖,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关系规范化。

(4)关系数据库实现及使用,包括: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语言概貌,SQL数据定义功能,SQL数据查询语句,Visual FoxPro中的SQL查询语句,视图,SQL数据更新语句,SQL数据控制功能,嵌入式SQL,查询优化。

(5)Visual FoxPro简介,包括:项目管理器,变量、常量和表达式,常用函数,对数据库操作基本命令程序设计语句。

(6)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包括应用系统概述,数据库结构设计,应用程序结构设计,主动服务数据库系统。

2. 上机实习教学内容

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VFP)作为数据库应用技术,具有界面操作直观、数据转换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首选系统。选用Visual FoxPro为实践内容,按照《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基础上机教程》教材要求进行,实习内容如下:

(1)VFP界面。实习目的:熟悉VFP环境。包括:VFP主窗口,VFP帮助系统,配置VFP。

(2)VFP应用程序。实习目的:学习制作一个VFP应用程序,通过制作认识VFP应用程序框架,认识VFP中主要的程序设计工具。包括:建立工作目录,建立项目文件,建立数据库,建立类,建立表单,建立菜单,建立并设置主文件,编译运行项目。

(3)表的建立与使用。实习目的:学习建立自由表。实习内容包括:用表设计器创建新表,使用表向导创建新表,使用命令创建新表,表的基本操作,记录的定位与查找,索引的建立和删除。

(4)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实习目的: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操作。实习内容包括:创建数据库,数据库表的字段级验证规则,数据库表的记录级验证规则,设置表间规则:参照完整性,表间的临时关系。

(5)表单设计基础。实习目的:掌握由“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入手,如何用“表单向导”及“表设计器”创建表单。实习内容包括:表单向导,表单设计器。

(6)查询与视图。实习目的:学习创建查询与视图。实习内容包括:查询向导,查询设计器,SQL语句,创建本地视图,创建远程视图。

(7)报表设计。实习目的:学习创建报表。实习内容包括:报表向导,报表设计器。

五、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考试,另一部分为实习成绩。基础理论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60%,实习成绩占40%。其中20个学时的时间是不够完成实习内容的,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

六、教学效果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基本能够用VFP独立完成与土木工程有关的数据库设计。有读研的学生,从事与数据库有关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够深入学习,独立完成研究。

七、结语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是计算技术和信息时代结合的产物,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对计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本门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正确利用数据资源

大数据时代为“读书人”带来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如何正确利用数据资源也成为论文写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一门传统的重要学科,也是历年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时选题的重要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的文学瑰宝,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但也正因其丰富,使毕业生在选题和选择材料时常常陷入迷茫,而网络资源的快捷有效为学子们提供了一定导向性和便捷性;
同时为投机取巧者提供了滋生懒惰的温床,创造了作弊的便利条件。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选题大而空、创新性不强、行文不规范、文献考证欠缺、写作功底薄弱、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当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是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资源的丰富,但也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的突显与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学生对“中国知网”的利用为例。一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数据资源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利用中国知网上的资源,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动态,整合分析后做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综述,明确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丰富的数据资源也成为抄袭者的资料来源。写作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将与选题相关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随着“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在高校中的推广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拼盘”论文的出现,但并未能彻底消除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抄袭剽窃行为。一些改头换面的通过论文查重的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不但缺乏创新性,而且选题空泛。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在正确利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

二、有效利用数据资源

在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在选题、论证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不仅反映出论文写作者自身的问题,也反映出在学风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皆有密切关系。

(一)资源丰富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实现了数据资源的丰富性,而且带来了资源共享的公平性。与历史上的其他时代相比,当今的“读书人”无疑是幸运的,很多以前无缘得见的珍贵典藏文献,以数据资源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计算机中。各种电子文献、数据库资源,如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网、读秀等,为学生创作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资料。从学校层面来说,各校的数据库资源虽不尽相同,但都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便利条件。对一些纸质文献馆藏不甚丰富的偏远高校来说,不断丰富学校的数据资源,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尤为重要。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特别是涉及先秦典籍的选题,更需要核实原典、精选版本,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资料更全面、材料更准确,这对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引导性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数据资源前提下,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有效利用数据资源的保证。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成效的集中展示,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的外化。没有日常学习的积累,是无法形成一篇合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如同学生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一样,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只有教师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才能提供有价值的选题;
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才不至于使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创作中束手无策。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为学生创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举例来说,如果一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在讲《诗经》时,只停留在背几首作品、分析一下艺术特色的层面上,而不曾引导学生去关注现今学术界对《诗经》研究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又怎么能去期待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会有所创见呢?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学术规范意识的形成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靠上几堂论文写作课就培养出来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去读书,还要引导学生们去读学术期刊。比如说学习《红楼梦》,让学生去读原著的同时,不妨让学生去看看《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等学术期刊,去中国知网上查找一下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教师在带动学生思考之外要鼓励学生“练笔”。让学生就所关注的问题去搜集资料(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研究分析,形成一篇较为规范的学术论文后以作业的形式上交。通过这种“练笔”,让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为日后创作符合学术规范的毕业论文夯实基础。

(三)学生自主性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数据资源的前提下,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还需要学生有自主性,即自觉主动地为创作出高质量的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而努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承载其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方向后,要以端正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去搜集资料、分析材料,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拟定有价值的题目,按照学校规定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的创作。首先,在形式上要达到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字体、字号等格式上的要求比起论文结构的合理、内容的完整、创新性的鲜明来说似乎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但这些“小问题”却反映出学术态度不严谨的“大问题”。没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就可能出现引文错误、参考文献谬误等问题。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采用未经核实的二手材料,使用人云亦云的参考文献,这样的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怎能有鲜明的独创性?显然,要保证“合格”,才能有“提高”。其次,在内容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要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初期,应当要求学生写“综述”。比如学生要写《左传》中的女性形象,那么他必须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怎样的研究?在阅读精良版本的《左传》原典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出在哪些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这就是写“综述”。郑而重之地提出“写综述”的问题似有小题大做的之嫌。然而,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写综述的学生并不多,认真写的就更少了。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并没有做到具体深入的了解,而对研究对象尚不了解,又如何能有创新呢?这样的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即便不是拼凑的抄袭之作,也流于随声附和的敷衍之作。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上述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还影响到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而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学生要对此问题加以重视,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应当在正确利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下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或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 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
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 确;
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
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毕业论文;
B/S模式;
ASP;
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049-02

A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Based on Internet/Intrane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CHEN Fang1, CHEN Zhao2

(1. Pharmacy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Faculty of Mechanical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s for large-scale expansion caused management more difficult, the quality of thesis papers and the value of Paper documents are not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article statements a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model Three-tier architecture, in the middle using ASP technology, background database to SQL Server2000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system is reliable, safe, convenient and better able to meet the college paper"s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Key words: thesis; B/S module; ASP; SQL server

1 引言

在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采用人工方式,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源,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更不方便教师查阅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毕业论文课题的管理工作,既提高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又可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本文设计与实现的论文管理系统采用B/S的模式,中间采用ASP编程技术,后台选用SQL Server2000得以实现。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

系统以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的访问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用SQL实现。系统通过ADO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2.2 工作流程

实践论文管理工作中,基本的工作流程分为:1)教师出题;
2)学生选题;
3)中期检查;
4)论文答辩;
5)论文评优五个阶段。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论文的出题、审核、选题、、检索、统计等多项功能。该系统既能让学生网上论文选题,又能实现提交论文,这样为老师和学生对论文资源的查阅和检索提供了方便。

系统中主要设置了八个模块,分别为:登录模块、论文出题模块、论文选题模块、论文提交模块、论文加工模块、论文查询模块、论文统计模块及系统配置模块,每个模块又具有各项多种功能。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基本工作流程和各功能模块,该系统设置四个角色进行分配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教师管理员这四类。各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依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理论对每个教师进行分配角色,以实现相应的管理权限。

2.3 功能模块的设计

2.3.1 系统管理员角色

1) 日常管理:日常公告的管理,常用表格的管理,师生上传文档的管理,教师出题变更申请受理;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时间设置,论文选题锁定情况统计;

3) 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表审阅,中期评审分组;

4) 后期管理:论文成绩评审表审阅,论文上传情况统计,评阅,答辩,二次答辩,师生最终上传文档情况汇总,学生成绩分析与统计;

5) 论文加工:对当年度提交的所有论文进行标引工作,以便查阅和检索;
论文格式转换管理,将所有论文由原来的文档形式转换成PDF格式,以便保存;

6) 信息维护:管理员、教师、学生信息的维护,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角色的分配,院系、班级信息的维护,系统数据的初始化等。

2.3.2 教师角色

1) 论文出题:教师上传论文题目,所需学生人数,课题的来源等相关信息;

2) 论文选题:对自己提交的课题进行学生的锁定和退选;

3)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的样张下载;

4) 表格提交:中期检查表的管理,成绩考核表的管理,其他相关文档的管理;

5) 学生文档管理:对学生提交的文档进行审阅和管理;

6) 成绩管理:对进行指导的学生进行论文成绩的评定。

2.3.3 学生角色

1) 论文选题:对于教师的出题情况进行查看,并选择论文;

2)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样张下载;

3) 论文管理:开题相关文档管理、论文相关文档管理、设计相关文档管理;

4) 论文提交:提交毕业论文管理;

5) 成绩管理:查看中期检查表、成绩考核表,其他相关文档。

2.3.4 教师管理员角色

除了具有教师模块中的所有功能外,教师管理员角色主要添加两项功能:

1) 论文审核:对教师论文出题质量进行审核;

2) 统计功能:统计当(历)年度的毕业论文提交的数量,学生成绩的统计。

2.4 数据库的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结构图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各个模块中的相似之处,减少表格数量,提高表格的关联程度,以及减少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根据数据的流程和功能需求,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工作表格:

1) 教师数据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教师工号、密码、教师姓名、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教师个人简介、系所编号、学院编号、论文编号;

2) 学生数据表:存放学生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班级、学号、姓名、密码、论文编号、成绩、综合排名、兴趣爱好、备注;

3) 论文数据表:学年度、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选题学生学号、课题来源、成绩;

4) 论文审核表:学年度、论文编号、审核状态、修改意见、次数;

5) 论文选题表:学年度、学生学号、论文编号、论文选择状态、选择时间;

6) 论文成绩表:学年度、论文编号、教师工号、学生学号、成绩、评语、评阅时间;

7) 选题管理表:序号、职称、论文数量、学生人数。

2.5 数据库访问控制的实现

在数据库中为了实现权限设计的安全问题,建立以下七个基本表:

1) 用户表:序号、用户名(取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

2) 角色表:角色名、用途说明;

3) 权限控制表:角色名、用户名;

4) 数据库访问权限表:操作权限、角色名、基本表名、权限说明;

5) 数据库基本表:基本表名、基本表说明;

6) MIS子功能模块表:子功能代码、功能说明;

7) 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子功能模块代码、角色名;
模块菜单名、功能说明;

各个表项联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授权机制,其运行机制是:当用户通过系统登陆界面后,系统首先利用权限控制表找出用户所对应的角色,然后利用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和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找出该角色所能进行的操作(即基本表单名和子功能项代码),并在角色表中查看该角色的状态,如果角色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该用户就可使用该系统,如果该角色处于被禁止的状态,即使该用户拥有该权限仍不能执行。这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维护时,若更改功能角色,则只需修改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和权限控制表中的记录即可,而不需修改表的结构,大大方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

这个完整的基于角色的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有效地将前端的“菜单层的权限管理”和后台的“数据库基本表及相应操作权限”统一起来,实现了权限设计的授权机制。

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系统通过B/S三层结构实现论文的选题管理与论文的提交和评阅,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三层结构,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和评阅时,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访问用户的指令后开始执行程序,根据请求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并将数据以一定格式返回到客户端。

3.1 教师论文出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出题模块,系统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有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是首次登录还是重复登录,如果为首次登录,页面上将出现相应的论文数据表,填写各个字段,包括论文题目,课题来源,学生要求(比如专业限制等)、其他要求(比如性别要求等),填写完毕后选择提交按钮实现出题的功能。其中要注意的是管理员在选题管理表中根据每个教师的职称对教师的出题数目和所带学生人数进行了限制,比如根据副教授职称只能带两个毕业论文题目,一个课题只能有一个学生选择等。如果为重复登录,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相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有无被退回的题目,如果有,页面显示该教师被退回题目的相关信息,如果没有,提示该教师出题成功,无需再次出题。

3.2 教师论文选题功能的实现

当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论文课题、学生姓名(点击学生姓名链接将出现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退回功能键,当教师查看符合要求时点击锁定功能即能实现双向选定,否则点击退回功能,此课题呈现空置状态,以供其他学生选择。

3.3 学生选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相应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还没有被选择的毕业论文选题列表,分别有论文数据表中以下字段: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点击教师工号可出现链接教师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撤销功能键,如果该生已经选题,系统将其视为修改选题,修改学生数据表中该学号学生记录中论文编号数据即可。

3.4 论文审核功能的实现

教师填写论文选题之后,系主任要对论文题目进行审核。当系主任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后,点击论文审核模块,页面上将出现已经上传的论文题目,并同页面预设置确定和修改的功能键,如果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系主任点击修改,并给出修改意见,否则点击确定通过,这样教师论文出题成功。此时将该教师工号记录入此论文数据表中,将论文编号记录入教师信息表中。

4 结束语

该系统结合ASP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 技术,实现了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从选题管理、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提交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的一个系统平台。整个系统在设计上保持了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管理思路我们也有进一步的设想:1) 逐步实现毕业论文的网上归档功能,和档案馆归档软件形成对接,实现毕业论文的电子归档;
2) 通过和图书馆数据检索平台的功能对接,实现毕业论文在数据库平台的电子查阅,由图书馆专业人员作标引工作,实现有序的存储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芳, 陈朝。

RBAC在MIS中的应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3(1):43-44.

[2] 李杰。

基于ASP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2):30-32.

[3] 崔盟。

基于Struts+Ajax的学位论文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2007(11):7-12.

[4] 严国丽, 等。

基于。NET的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学习,2007,10(5):10-12.

[5] 戴志诚, 赵国峰。

JSP信息化系统建设案例[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学改革;
职教本科;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但由于数据库应用的广泛性,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开设这门课程的需要,如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都有一系列的前继相关专业课。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开设这些课程。而现在市面上的数据库教材,几乎都是基于学生已学过了相关前继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编排内容的。如果教师不根据专业的培训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简单按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学不懂,上课效果差,是必然的。

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职教本科子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培养目标、相关教育理论、整合优化方案与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培养目标

职教本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又不同于高职专科。学生既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不出“职教”特点;
过于偏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忽视学生理论体系的建立,与“高职”无异。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平台的操作,编程实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库基本运行与维护;
又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型、关系运算及查询优化、范式理论、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学生既要微观上的动手操作,又要宏观上认识理解;
既要有操作与维护现有数据库的实践能力,又要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能够针对具体数据库项目设计符合项目要求的数据库。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怎么整合与优化,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有些学校是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分两门课程,先后进行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有些学校尽管安排在一门课程中授课,但也是内容上的简单拼凑,并没有充分整合,更谈不上优化,再加上“非计算机专业”,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支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相关教育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由感性到理性,所有的理论都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成熟的实践平台。基于“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理念,首先在数据库管理平台上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提炼与归纳相应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最后再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多次反复,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践操作更有针对性与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有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情境,再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软件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建构数据库的理论体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和在理论地指导下有针对性与创造性地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基于上述教育理论,处理好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育规律的。

3.整合优化方案

根据笔者对本校及周边兄弟院校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及市面上流行的数据库教材内容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整合与优化方案。

1)在开设该课程之前,一般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前期开设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因此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在相应的章节补充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如:讲解关系运算时,补充必要的离散数学知识;
讲解数据查询时,补充条件表达式知识;
讲解数据库程序设计时,补充数据结构知识;
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中,补充软件工程工程知识。

2)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与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的课程目标是不一样。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今后可能会面对大型数据库项目,可能会从事专业数据库管理员(DBA)工作,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语言进行推演,得到最优化的数据查询;
要求用数学语言表示关系范式,并选择适当的范式;
要求用E-R图等工具分析大型数据库项目,阅读与写作相关软件设计文档;
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并发机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专业管理与系统优化。

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他们的主体培养目标是工作中需要用到数据库,去辅助其它的业务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构建网站平台及简单的数据库系统维护;
对于金融财会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一些业务查询工作。

因此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应进行部分内容删除、简化。

3)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只有计算机基础中的电子表格(Excel)对数据库的学习有所帮助。因此在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时,可以将Excel的知识与概念进行迁移,并对数据库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如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二维表,元组就是电子表格中的一行记录,属性就是电子表格的一个字段,或一列。这样就能减轻学习数据库的难度。

4)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立足点在应用,掌握必要的理论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因此有必要改变教材的内容编排,将数据库实践操作与数据库理论充分融合。利用现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去理解数据库理论知识,绝对不能与计算机专业一样,纯粹讲解理论知识;
数据库理论知识,也应把握一个“度”,不能过于抽象,说白了,非计算机机专业数据库的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
如关系运算语言,只介绍选择、投影等的表示符号,而对于运算的描述,不要用关系语言去描述,对于他们来说,只会越描述,学生越糊涂,而应用自然语言,和具体数据表实例代替说明。对于数据范式,也是如此,不要过于数学化。

5)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当他们感到这门课程过于专业,学习有难度时,往往会质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对他们的专业用什么帮助。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应对整个专业计划有所了解,同步开什么或后续会开什么数据库相关课程。教师应超越课程本身,设计专业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一般同步开的是c#程序设计,后续开商务网站建设,这时应该设计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网站,并访问数据库这样的案例。将一些数据查询语句,存储过程作为C#的脚本在案例中进行应用,而不仅仅是在数据库平台上应用。在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时,也可以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并与C#编写的网站进行链接。这样学生就会用专业视角的去认识数据库的作用,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据库知识。

6)学生今后工作可能会面对市面上的一些主流数据库软件,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一门具体数据库管理软件,在集中研究一种数据库管理平台时,对其它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也应进行接触与学习,帮助学生发现数据库软件的通用规律,掌握各种主流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包括Excel。

4.教学内容重新编排

4.1数据库绪论、软件安装与配置

4.1.1数据库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特别是一些电商平台网站)

4.1.2数据库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预先准备好三个C#程序(普通的程序、访问office文件的程序、访问数据库的程序),通过分别演示这些程序,自然导出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文件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4.1.3安装与配置数据库管理软件,同时对数据库中所涉及基本概念、术语进行讲解,注意应从Excel中进行知识迁移

1)安装过程中,适时讲解:数据库的安全认证方式;
数据库各种后台服务与实例,前台配置与管理界面;
数据库的相关目录配置。

2)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的新建、附加、分离,将常用的EXCEL数据文件转变为专用数据库。

3)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三个模式、两个映像)、数据库系统;
讲解三个世界: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三个模型: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物理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增删改查)、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4)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与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基础概念:数据与数据类型、数据库与表,关系模型概念:关系、元组、属性、域、分量、主码、外码、候选码;
数据库对表的基本要求。

4.2关系代数与数据查询的等价实现

首先,准备一个现成的数据库,附加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查询的基本语法、比较与条件运算符;

其次,介绍关系运算,并同步用数据查询语句进行实现。

对于关系运算,仅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的书写方法,而对于这种关系运算规则,不再讲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示,而代替以文字描述、具体实例更好理解。

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用R(A1,A2,……,An)表示,其中A1,A2表示字段。等价查询:Select*from R。

投影操作:πA1,A3……(R),文字解释:选取一个二维表的部分列。投影操作的结果会减少列,行可能不变。在查询语句中,改变Select语句后面的参数实现投影操作。

选择操作:6F(R),文字解释:根据条件F,选取二维表的部分行,操作的结果会减少行,列不变。在查语句中,用Where语句后面的条件表达式实现选择操作。

笛卡尔积:R1xR2,文字解释:R1的每一行与R2的每一行分别相连,操作的结果,列是原来两个表列相加,行数是相乘。在查询语句中,将两个表名写在From子句的后面,用逗号隔开即开。

连接操作:R1-R2,是有条件的笛卡尔积。运算结果是笛卡尔积的子集。在查询语句中,from子句实现笛卡尔积,Where子句实现条件筛选。

除法操作:RI+R2,在R1中找出所有包含R2的行,所得到关系的列是R1列去掉R2的列。没有直接对应的SQL语句能够实现,要用两次否定,Exist语句实现。

还有三个集合运算,交、并、差,分别用INTERSECRT、UNION,EXCEPT语句实现。

查询优化树,优化规则。列上的聚焦函数。分组汇总查询:类似Excel中的分类汇总。嵌套查询。

本讲主要要给学生一个数据查询的理念,数据查询是基于关系代数的,应利用关系代数去理解查询过程,并利用关系代数去优化查询。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应过于注重一些细节。只要掌握了基本理念,本科生有较强的自学与扩展能力。

查询语句,应在c#例中实现。

4.3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完整性约束、数据插入、删除、修改

本讲学生应根据他人给出的数据库与数据表要求,要自己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索引。这些仅要求用可视化界面实现即可,没有必要用代码实现。

建立数据表时,应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

掌握数据插入、删除、修改的语句实现,进一步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

4.4数据库编程、建立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

数据库编程,与其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是编写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编程语法,变量定义、控制结构之后,就应马上切人到编写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也应在c#案例中实现。

4.5关系规范化理论

本讲的目的,是如何得到一个规范的二维表。

1)引用问题。给出一个数据表,进行插人、删除、修改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2)介绍函数依赖、完、数据库设计全函数依赖与部分函数依赖、传递依赖。3)介绍三个范式。4)关系模式如何进行规范化。

4.6数据库设计

本讲学生应根据现实问题,得出应建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数据库有哪些表,及每个表的数据要求。

1)需求分析;
2)概念设计;
3)逻辑设计;
4)物理设计。

4.7案例实训

1)开发环境的搭建;
2)相关技术介绍;
3)现成C#案例分析;
4)数据库建立,链接,在C#中插入查询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

关键词: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1-03

一、绪论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和计算科学领域的基础及核心技术之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库原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比如: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式、函数依赖理论以及范式理论等。(2)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以及实施和应用等整个数据库设计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E-R图的绘制、关系模式的转换以及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进行规范和约束。(3)与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开发和应用,包括如何应用DBMS有效的管理数据库、如何应用SQL语言以及其他开发工具进行数据库编程和开发等内容。目前,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Langdell教授于1870年首创,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内容,以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教学重点,以提升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1]。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通过组织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2]。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于管理类[3]和法学类的专业课教学中,但随着其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优异表现,逐渐被广泛关注,包括政治[4]、医学[5]、农业[6]、计算机科学[7]等各类学科都开始探讨如何设计适合本学科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掌握案例相关的基础理论,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求教师课前选好合适的案例,课堂上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保证讨论效果并做好点评工作,课后进行总结[2]。

鉴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不少的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7,8]。张海燕等强调,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指出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7]。刘畅[1]结合数据库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以数据库课程中的内容为主线,以项目为核心,将数据库课程分块零散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像在做数据库开发工作那样,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研究过程,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际上,数据库的基础理论较为抽象难懂,自学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法时,无法沿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步骤,因为,无论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还是课堂讨论,都比较困难,教师有必要在开展案例讨论之前,进行适度的讲解。本论文将根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

二、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理论,比如:函数依赖、范式、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次,数据库课程中的前后内容关联性较强,比如: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参照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的结构体系进行,关系模式的构建需要符合范式要求,要消除不合理的函数依赖关系等。最后,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有的基础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库编程等在内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加上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领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教学内容零散、孤立,学生很难达到系统化了解和综合运用的境界,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
(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
(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
(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
(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见表1。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表2)。

4.总结和评价。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
(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
(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四、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着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进行案例设计,案例由若干个问题构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在案例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一方面,引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负责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是,随着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75-77.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李文武。工商管理专业本地化案例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49-52.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23-28.

[5]汪斌,陈晰辉,赵志青,等。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92-594.

[6]冯永忠,韩新辉,任广鑫,杨改河。案例教学方法在农业资源与区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33-11134.

[7]张海燕,陈志泊,王春玲。《高级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26-127.

[8]冯少金。《高级数据库技术》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53-55.

[关键词] 电大系统;
科研工作;
期刊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0)01―0060―05

一、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10年来,全国电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许多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探索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的规律,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开放教育开展10年来电大系统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将以电大系统的教师在1999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地域分布、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期刊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科研工作的结晶,从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教师的科研工作现状。本研究对于总结研究成果、制定科研政策、明确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将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对象是期刊论文,笔者从国内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获取电大系统教师在1999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的题录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将下载得到的期刊论文题录信息(文本格式)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导入到数据库中,采用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结合中文分词技术、中国地名信息数据表等对期刊论文数据进行清理、变换,然后对期刊论文从数量、质量、地域分布、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1.期刊论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0的专业检索页面输入如表1所示的检索语句,返回43931篇论文记录(时间范围自1999年到2008年,历年论文数如表2所示)。笔者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网站省略/)上的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镜像网站进行检索。在不同的镜像网站进行检索,其结果略有差异。

笔者将这43931篇论文的题录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年份、期次、刊名等)下载下来存储到文本文件中。在文本文件中,一篇论文题录信息的存储形式如表3所示。

原始的文献题录信息如表3所示,各种信息混同在一起。这里要用到文本信息提取技术,通过总结每类信息的呈现规则,如文献标题以“题名”开始、单位信息以“单位”开始等,并用正则表达式将这些规则表达出来,以便计算机程序能够理解这些规则。然后按照规则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批量处理这些题录信息,将每篇论文的各项信息逐行、分字段存储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中,得到“论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4所示。

上文提到,“电大”这一字串可在多种类型的单位名称中出现。为了剔除“论文数据表”中非电大系统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笔者对该数据表中的“单位”字段进行分词处理。“电大”这一字串在表示电大系统的单位名称时(如“博州电大”)是一个词语,分词后的结果是“博州/电大”;而在表示其他单位名称如“武汉水电大学”时,则“电”和“大”分属两个词语,分词后的结果是“武汉/水电/大学”。因此,通过对“单位”字段进行分词处理,并采用T-SQL查询语句对“论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将“论文数据表”中“单位”字段不包含“电大”一词但是包含“电大”两个连续字串的论文记录予以删除,完成对数据的清理工作。10年中电大系统教师发表的论文总数为42824篇。

2.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与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论文数量与教师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论文数量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电大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1)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依据表5中的历年论文数据,笔者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长,自2005年以来明显加快。电大系统中的各个学校一般以教学工作为主,科研工作为辅,并且科研工作是建立在教学工作基础之上的。只有教学工作做好了,教学效益提高了,才能提供相应的经费来支持科研工作。因此,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大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图1中可以推测,自2005年(或更早,因为科研投入往往会滞后于教学工作的发展)以来,电大系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2001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和《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近10年来,开放教育招生数由2001年的27.90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86.12万人,开放教育在校生数由2001年的47.5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24.97万人,电大系统专任教师数由2001年的3.36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06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数由2001年的6660人增长到2008年的1.85万人。这些变化的数据反映出近10年来电大系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与依据论文数量增长数据推测的结果是一致的。

专任教师是电大系统教职工的主体,也应该是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主体。对比2001年和2008年两年的论文数量和专任教师数,年人均数非常低(本文的“年人均数”指的是每人每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数,当然“论文数据表”中的“第一作者”并不全部来自电大系统,即使来自电大系统,也有部分属于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因此本文的年人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使结果偏大),其中2001年为0.11篇,2008年为0.12篇,由此可见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

(2)论文数量的地域分布情况。根据《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近千所分校和1823所教学工作站。这些分校和工作站分布在全国各地(西藏藏族自治区没有独立建制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在西藏大学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为了解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校和工作站的教师情况,笔者依据“论文数据表”中的“单位”字段(该字段一般包含所处的行政区域信息),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对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广播电视大学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其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独立统计,得到如表6所示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除西藏藏族自治区外,我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级行政区均在其中。由于存在跨校合作研究的情况,所以各省级行政区的论文数总和大于“论文数据表”中的论文总数。从表6可知,在科研工作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成绩不够理想的则有贵州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电大各地科研成就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全国电大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共有江苏电大、南京电大、浙江电大、宁波电大、广东电大、广州电大、深圳电大等7所省级电大,位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条件,基本都处于全国电大前列。而贵州、海南、宁夏三省均只有1所省级电大,且属于全国发展较薄弱电大。

从前面分析可知,电大系统教师人均数很低,且论文数量随着电大系统教师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论文数量的多少往往取决于教师人数。从表6中可以推测,论文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辖区内的广播电视大学师资力量较多,招收的学生数也较多。今后我们可将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作为了解各地区电大事业发展状况的一项指标。

3.刊载论文的常见期刊及期刊级别分析

统计刊载电大系统教师的论文的常见期刊,并借助各类期刊收录系统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确定刊载论文的期刊级别,从而间接评价论文质量,有助于了解电大系统教师的期刊选择倾向,并对电大系统教师的科研成果质量做出一个初步评价。

(1)刊载论文的常见期刊。笔者通过对“论文数据表”按“刊名”为分类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并计算每个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数量,发现1999年至2008年电大系统教师在3611种期刊上。然后按论文数量降序排列期刊列表,并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对论文数量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得到的论文数达到论文总数(即42824篇)的50%,此时共计有34种期刊,笔者认为这就是电大系统教师的常见期刊,如表7所示。

从表7所示的期刊列表中可以看出,除《商场现代化》外,其他33种期刊均为电大系统的各个单位主办。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在时主要选择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产生这种选择倾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向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投稿成功率较高;
二是电大与其他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交流较少,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局限于电大系统的范围内。这固然有电大办学形式及教学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原因,但也反映出电大教师走出电大系统,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科研交流的能力与机会有待提高。

(2)刊载论文的期刊级别分析。目前,我国存在多个期刊收录系统,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社会科学领域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综合领域(既有科学技术领域,又有社会科学领域)则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借助这些期刊收录系统,我们可以区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从而间接区分论文的质量。因此,笔者采用这三个期刊收录系统的最新版本即2008年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2004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尽管这一期刊收录系统在2008年出版了最新版本,但是未能获得电子稿),提取其中的期刊列表,用于对“论文数据表”中的“刊名”字段的所属期刊进行收录系统标注,从而实现对“论文数据表”中的期刊及论文在三个期刊收录系统中出现数目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只有较少部分属于核心期刊论文,所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需要继续加强对电大系统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投稿核心期刊的激励和引导,而不是停留在电大系统所办刊物的投稿上。另外,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远多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偏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确切的说是偏重教育研究(以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出现的期刊为例,论文数排在前六位的期刊均为“教育学”方面的期刊,并且这六种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为2274篇,占CSSCI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的50%以上,如表9所示),这与电大系统以教学为主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
但是科学技术研究却很薄弱。

根据《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电大系统所开设的学科有11个,在5.06万专任教师中,理学:5842人、工学:10815人、农学:611人、医学:970人,这些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总数达182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有价值的科研产出却非常低,其原因与前面指出的年人均数偏低存在一致性,即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而这种情况在科学技术领域学科可能更为普遍。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及分析,本研究呈现了全国电大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并依据这些基本情况对电大系统科研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长,自2005年以来明显加快,这与电大系统其他各项指标如在校生数、专任教师等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年人均数非常低,其中2001年为0.11篇,2008年为0.12篇,由此可见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因此,笔者建议,电大系统科研部门既要看到已的绝对数量,更要关注年人均数,应当协同人事部门一起,调整教职工考核指标,要求每个教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职称的教职工每年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此引导电大系统教师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

在科研工作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成绩不够理想的则有贵州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电大各地科研成就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全国电大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共有江苏电大、南京电大、浙江电大、宁波电大、广东电大、广州电大、深圳电大等7所省级电大,位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条件,基本都处于全国电大前列。而贵州、海南、宁夏三省均只有1所省级电大,且属于全国发展较薄弱电大。笔者建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带领各地方电大开展科学研究时,可在课题立项审批、科研技能培训方面对科研工作较薄弱的省份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由于办学规模、师资条件与教学条件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中央电大要更加注重对发展薄弱地区电大的各方面援助与支持。

电大系统教师的常见期刊有34种,其中33种期刊由电大系统的各个单位主办。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在时主要选择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产生这种选择倾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向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投稿成功率较高;
二是电大与其他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交流较少,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局限于电大系统的小圈子。这固然有电大办学形式及教学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能缺乏走出电大系统,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科研交流的能力与勇气。

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只有较少部分属于核心期刊论文,所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需要继续加强对电大系统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投稿核心期刊的激励和引导,而不是停留在电大系统所办刊物的投稿上。另外,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远多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偏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确切的说是偏重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这与电大系统以教学为主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
但是科学技术研究却很薄弱。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有价值的科研产出却非常低,其原因与前面指出的年人均数偏低存在一致性,即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而这种情况在科学技术领域学科可能更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的科研政策建议也是相同的,即科研部门协同人事部门要求每个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每年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从而促进各领域学科研究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B/OL].省略/kns50/Navigator.aspx?ID=1.[2009-6-30/2009-9-1].

[2]2001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2,(6):31-33.

[3]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56-59.

[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09-2010)[EB/OL]. http://sdb.csdl.省略/cscd_source.jsp.[2009-6-30/2009-9-1].

[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EB/OL]. http://cssci.nju.省略/CSSCIlyqk2008.htm.[2009-6-30/2009-9-1].

[6]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2009年)[EB/OL].http://cssci.nju.省略/CSSCIkzb2008.htm.[2009-6-30/2009-9-1].

[7]戴龙基,蔡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省略);贺丹丹,硕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hedd@crtvu.省略);孙鸿飞,硕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学习支持服务与e-learning系统设计(sunhf@crtvu.edu.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eriodical Papers Published by Teachers in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Wei Shunping, He Dandan & Sun Hongfei

(China Central Radio &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

【Abstract】 China Central Radio&TV University started pilot programs of Open Education in 1999. In the past 10 years, not only the entire scale of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but also teachers’ research capability has been upgrad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by teachers of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we perform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journal papers published by those teachers in terms of total publication number, paper quality,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journal category.The results are outlin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otal number of publication increases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hereas relatively few teachers involv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ing in a low average publication of 0.1 paper per person. Second, the total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by teachers fromdifferent province differ apparently. Third, those papers are main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s edited by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system, and 16 percent of those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 and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关键词:数据挖掘;
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
建构;
教学研究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发现的有效手段。[[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P119)数据挖掘是一门面向应用的新兴学科分支,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成功。[[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2]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视角,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构建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有助于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成功转换。

一、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逻辑

问题是属于认知方面——认知科学或认识论的概念。[[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释疑解惑是高校 “思政课”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要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对“为什么”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首席专家吴树青曾经指出:“《概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4]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5]根据高校“思政课”从主要讲“是什么”向主要讲“为什么”的转换,其问题逻辑的性质决定了既不是将教材演绎式的体系逻辑呈现方式等同于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在原有教材体系逻辑下进行形式逻辑的论证,而是要通过建立问题逻辑体系来构建“问—答”情景的分析系统作为求解问题的方式和机制。[[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6]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是问题逻辑体系、“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

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系统”)是以教育技术学领域提出的积件思想为导向,数据挖掘技术理论为支撑的,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围绕问题体系的逻辑结构及“问—答”的情景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软件系统。“数据中心系统”在逻辑上有三个层次,即平台层、核心层和操作层。平台层由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和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归纳、整合而形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
二是教师通过收集学生问题,对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而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核心层由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组成,合称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数据库,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是在对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实施细分、解答并进行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把“问—答”内容转换成图片(gif、jpg)、声音(mp3、wav)、视频(avi、mpg)等多媒体格式,或与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进行逻辑关联,以形成的实施教学的问题体系库系统;
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是借助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基础上,通过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和理论阐述形象化等方式,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或学生学习某个教学重点的积件式课件群。操作层,即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以下简称“数据操作平台”)是供师生教与学使用的软件环境,也是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数据操作平台”,即利用动态网站技术,.net网站编程方式,实现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的静态、动态调用,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操作体系。“数据中心系统”不仅是教学的问题体系和“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课程内容载体,也是“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的技术支撑(教学媒体)和数据仓库(教学内容)。[[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7]

二、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和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技术支撑

数据挖掘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访问、传播、决策、应用的技术方法。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从早期的数据处理手段到数据挖掘的出现经过了一个进化过程。其进化阶段可以表述为:数据收集(20世纪60年代)——数据访问(20世纪80年代)——数据仓库、决策支持(20世纪90年代)和数据挖掘(正在流行)。[1](p15)数据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正在各行各业的以信息分析为基础的决策系统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p13)为此,研究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对于构建基于问题逻辑的“数据中心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挖掘技术早先表现为数据收集——即通过计算机、磁带和磁盘等技术支持,提供历史性的、静态的数据信息。数据收集是学习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基础。

“数据中心系统”内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思政课”数据收集的路径可以指向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柯林伍德把历史视为一条充满了问题与回答的河流。[[8]陈静,章建刚。“问答逻辑”的问题与逻辑[J].思想战线,1990(3):13-16. ][8]从历时性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建国60多年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沿革历程,找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课程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的方式,形成若干个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沿革主要历经了五个主要阶段。通过历时性数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通过对上述问题及其解答的纸质媒体、磁带、磁盘、数据库、网络媒体等历时性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存储,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就形成了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的基本内容。

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表明,由数据收集后获得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访问(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和数据仓库、决策支持——即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1](p15)“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就是基于上述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即构成平台层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和核心层的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并“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
由于“数据操作平台”简易,尤其适用于“思政课”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借助“数据中心系统”,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与学,也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单机课堂的教与学。“数据中心系统”不仅适用于教师“课内教学模式”,而且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式”。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运行机制

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数据挖掘的步骤可粗略地分为问题定义、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以及结果的解释和评估。[1](p131)就“思政课”教学来说,问题定义阶段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通过确定问题类型、问题层次细化、分析和逻辑关联,建立问题逻辑体系(在“数据中心系统”内表现为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通过上述顶层、中层和基础类型问题的确定,针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教学,我们可以理出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
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基本问题可以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即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其中“军事侵略”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微型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9]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29.

][9]这样,把一个基本问题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又包含若干微型问题,并进行逻辑关联,形成一个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

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军事侵略”中的“抢掠财富”为例,教学设计可以调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中的问题逻辑体系,并“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相关数据,这种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估,反映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运行机制的逻辑关系。

四、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方法,借鉴了数据挖掘技术中使用的决策树法,即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某一特定问题群,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对这一特定问题可供选择的回答方式,用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代表选择回答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通过多媒体积件式课件,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提供解答依据。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数据信息,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收集来自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并进行集成,可以不断丰富问题体系,实现“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本文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对“数据中心系统”建构问题的探讨,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探索的结论或结果,而在于在探索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

[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

[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教数据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推荐访问:范本 通用 数据